主办单位:《巴蜀全书》编纂组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巴蜀文化 > 巴蜀史话 > 正文

探访白杨故居

  重庆政协报  2016-03-01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代影后白杨辞世迄今二十年了,但居住在南岸玄坛庙的一些人,时不时还在说起她。

         白杨1931年考入联华公司,1936年以《十字街头》成名。抗战期间随上海影人在内地演出话剧,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其后拍摄了多部电影。1947年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1957年主演的《祝福》使其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白杨的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一生扮演过20多个银幕形象,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54个人物,60年代被评选为22大明星之一。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离重庆的外滩——南滨路不远,有一地方,据说曾是抗战时期有“中国好莱坞”之称的“中央电影摄影场”。1938年,白杨与沈西苓、赵丹、魏鹤龄等电影工作者,在此拍摄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青年中国》等影片……

         那天,我们沿着南滨路长航江渝船厂一路问过来,知道白杨故居的人并不多。还是慈云寺附近做生意的一位老者告诉我们,就在寺的另一面靠“阳光100”那边。我们看了看,周遭的老房子已拆得差不多了,基本都是新楼房,只有矮墙围着的一片尚未开发的老旧房可能性最大。询问了几个年长的路人,他们说就是那里。初看疑无路,仔细一看,矮墙中有一缺口,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向半山坡延伸。

         穿过矮墙就看见一片菜地,往上走是一条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沿着弯曲的石板路向上走,道路两旁青砖高墙森然,有好几幢中西合璧样式的老宅。呀,原来是一条老街!斑驳的墙瓦,青石,苔痕,仿佛向我们诉说着老街的过去。有一幢老宅的门楣上清楚可见一个“茶”字,据说解放后是茶厂,是抗战时期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也是当时中国电影精英的避难地。白杨、赵丹、周璇等一大批影星、名导演、名编剧在此磨练、打拼,拍摄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

         路边几乎每一幢老宅旁,都有一株树形奇特、生机盎然的老黄葛树。有的至少有百年树龄了吧!它们为这条老街平添了几分古意。

         再往前走,来到“黄家巷6号2幢”的老楼房前。问在不远处巷子里聊天的几个居民:“这里是不是白杨的故居?”有人回答“是的”。本想靠近仔细看看,小楼里却传出阵阵犬吠声,惊得我们不敢贸然进入。

         此时,从梯坎上面下来一位约60岁的男子,看起来他的腿脚有些不便。我们问他是不是住在这里,能不能进去看一看。他爽快地答应。跟随他步入庭院,进到底楼,再跟着他上楼看他的房间,所见的景象和想象中大相径庭,有的只是凌乱与陈腐,寻不到丝毫有着“中国的凯瑟琳?赫本”之称的一代影后白杨的气息;看来,它昔日的荣光与时尚已随历史的烟云远去。只有小楼的柏木地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历经岁月变迁却依然坚固结实。我们边与老人对话边查看,发现门楣上有文字的印迹,细看加猜想还是无法辨认。后来查资料,说上面是“嫣庐”两字。想来,也只有这两字似乎还与电影、影后有些许关联。

         1936年,17岁的电影明星白杨风华正茂,来到陪都重庆,在这里,她逐步攀上了表演艺术的巅峰。

         据说,白杨随上海影人剧团在朝天门登岸,欢迎人群挤满码头,市民争相一睹明星的风采。而白杨在重庆的生活却很清苦,她曾心酸地回忆:“那时,我们吃的是石子、沙子、稗子、老鼠屎掺合在一起的平价米,下饭的菜是海椒面拌牛皮菜;一件旗袍冬改棉、夏改单,春秋改成夹衣裳;半个月吃不上一回肉,三年买不起一双皮鞋。”白杨的一生,从坎坷中走向辉煌,这与她在艰苦的逆境中生存,在成功后保持平凡的心态密不可分。

         据介绍,这楼是茶厂的房产,楼里共住着六家人,房子破旧不堪,经常漏雨,家具物品都易生霉。我们抬头一看,果然,墙壁墙顶已有多处裂口,真正已是危房了!

         走出那里,眼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回望破旧的老街,心里感叹: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记忆,重庆像玄坛庙这样的老街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编辑:bashu】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叶浅予笔下的《战时的重庆》
上一篇:黄炎培:忧时信道堪任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