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画家叶浅予在香港任《今日中国》画报主编。由于工作原因,他携妻子1940年来到了重庆,当时,叶浅予夫妇住在渝中区张家花园一个朋友家里,日寇的第一批炸弹就毁了这栋房子,他们只得另找别处。第二批炸弹又炸毁了他们寄住的小旅馆,他们不得不再次搬家。经过这一番火的洗礼,叶浅予看到重庆人“越炸越强”的坚强信心,同时又发现“重庆人在战争中不得不改变平时的生活,来适应战争环境的生存条件”。他不断地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寻找那最适合漫画语言的场景与情景题材,他笔下所描绘的街头市民、知识分子、公务人员、学生、劳工等小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常态生活场景,生动地反映出战时重庆的艰苦生存环境,组成了《战时的重庆》漫画集,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大后方生活画卷,也成为今天抗战漫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之一。
《战时的重庆》漫画集,由35幅单幅独立漫画组成。作品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很少火药味,但却从侧面反映出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小见大的生活情景,流露了幽默的漫画特点。
《战时的重庆》中的人物造型无不经过作者仔细推敲、高度提炼、归纳概括而成。如《重庆街头》从侧面展现了这一时期市民的千姿百态。《衙门》讽刺性地描绘了战时重庆公务员的工作情景。《孤儿》展现战时失去父母的孤儿的焦虑与无助。《抛锚》表现出公路难行,旧车半途抛锚,人们纷纷下车活动筋骨的场面……系列作品突出了叶浅予漫画创作的四大特点:一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二是速写用笔的表现技法,三是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四是重庆情结的一一再现。叶浅予运用漫画这一载体的情感传达,坚定了重庆市民的抗战信心,鼓舞着军民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