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蜀学春秋 > 正文

“全国首届苏辙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志烈  眉山日报 2012年11月16日  2012-11-19     【字号 打印 关闭

 

  为了传承三苏文化、弘扬三苏精神、建设文化名城,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在“苏辙逝世900周年”之时,与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联合主办“全国首届苏辙学术研讨会”。

 自2011年11月“征稿启事”发出之后,受到国内外苏学专家学者和广大苏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迄今收到国内外提交的论文40多篇,40多万字。这些论文内容丰富,涉及苏辙的生平、思想和作品;质量上乘,有的以新颖的见解取胜,有的以详实的论据服人,有的以视角的独到见长;范围广泛,来自法国及台湾、四川、广东、山东、河北、河南、江西、江苏、湖北等地。

 研读这些论文,我收获很多,感触很深,分别阐述如下:

 一、生平研究有新发现

 生平研究共十四篇论文,分为四类。

 一是生平评介。如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曾枣庄先生的《元祐之政实为苏辙之政》评说苏辙《御试制策》对其仕途的影响。另外,还有眉山苏轼研究学者熊朝东、蔡心华、孙开中和方永江的论文。熊朝东的《苏辙其人》以苏辙应制科试和任右司谏为例,阐明他一生有着许多过人之处。蔡心华的《“道可道,非常道”——苏辙非常人》从政治上的非常之举、诗文上的别具一格和处事上的特立独行阐明苏辙非常人。孙开中的《不能轻易被代表的大文豪苏辙》从苏辙上书言政、政治作为、学术成就着笔,充分肯定他是不能轻易被代表的大文豪。方永江的《寂寞子由辙》指出苏辙父兄,一举成名,忠君报国,背井离乡。为官、为民功成名遂,道德、文章名垂青史。但900多年来,与兄苏轼相比,苏辙却一直处于热闹的边缘,寂寞得很。

 二是比较评说。如湖北黄冈赤壁管理处副研究馆员王琳祥的《无苏辙,苏东坡谪居黄州难堪》从十六个方面论述了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苏辙在心灵上、精神上对他的支持与帮助。心祥的《苏轼、苏辙仕途进退的异同及其因缘》分析了苏辙兄弟的仕途进退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他们仕途进退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性格所致。台湾学者江澄格先生的《老苏阅人鉴品,二苏手足情深》以《辨奸论》、《名二子说》为例谈苏洵阅人鉴品,以《岐梁唱和诗集》之诗为例谈苏辙、苏轼弟兄手足情深。齐梅鹿的《试论子由在苏轼精神世界里的“支柱”作用》从苏轼一生的几个“紧要关头”弟弟苏辙对其精神上的安慰、支撑作用。

 三是交游研究。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会长苏慎的《苏辙师承与交游述略》,考证了苏辙与张易简、刘巨等师友之间的交游。还有三篇论文分别介绍了与张方平、高安三刘和王适的交游。周云容《“一生知己有斯人”——浅述苏辙与张方平的交谊》。孙晓东、易集明、苏宇的《眉山二苏与高安三刘》以诗文、笔记、史料和方志,考证眉山二苏与高安三刘祖、父、孙三人的交游。齐梅鹿的《试述苏辙与临城王适的“梦幻姻缘”》介绍了临城王适,出身名宦,从学于苏轼,得苏垂青,招为子由婿的梦幻姻缘。

 四是读书札记。乔建功的《“宏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苏轼年谱》《苏辙年谱》偶得札记》阅读孔凡礼先生集古今研究之大成的力作《苏轼年谱》和《苏辙年谱》,发现可疑之条目,提出商榷之见解,以供研究之参考。

 二、思想研究有新启示

 思想研究共十三篇论文,分为五类。

 一是政治思想。如常州市周二中先生的《苏辙革新思想研究》以及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编审赖正和先生的《从〈上皇帝书〉管窥苏辙的政治改革主张》。

 二是学术思想。如胡先酉的《〈春秋集解〉初探——苏辙撰写〈春秋集解〉的缘由及其对〈春秋〉的认识》介绍苏辙撰写《春秋集解》的三点缘由。四川大学彭华教授的《齐桓公伐戎救燕及其相关问题——以经史为双重审查视角》,结合先秦两汉载籍,对齐桓公北伐山戎以解救燕国的关键问题及其历史过程进行了简明的还原;然后以“齐侯来献戎捷”为考察中心,结合先秦以至清朝的相关经学著作,对相关评价进行了扼要的考辨,其中包括苏辙对此事的评价。

 三是生命思想。常州赵军先生的《浅说苏辙的浩然之气》认为这不仅表现于苏辙的文学实践,也表现于苏辙的生命实践。徐州胡晓虹、惠光启的《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说苏辙作为古文大家对气有着独特的理解。徐州周奎生、王海伟的《整合三教,取其精义,谱写生命的极致——论苏辙的养生之道》,认为苏辙的养生之道建立在儒、道、释三教融合的哲学基础上,主要体现在养气、养身和养心三个方面。

  四是心态情感。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张学松先生、副教授彭洁莹的《苏辙流寓雷州心态探析》检读苏辙流寓雷州期间创作的诗文。江苏科技大学喻世华副教授的《“夜雨何时听萧瑟”——论苏辙诗歌的兄弟情结》从“夜雨对床”的角度切入,解读苏辙与苏轼与此相关的唱和诗歌。

 五是文学思想。既有整体的风格、继承、文论研究,又有部分的诗歌特色研究。济宁学院教授陈慧君的《“汪洋澹泊”: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的完美融合——试探苏辙记叙散文的创作风格》论述了苏辙对于“文气说”的传承与宏扬,并以苏辙的叙事散文《黄楼赋并叙》、《黄州快哉亭记》、《墨竹赋》、《清虚堂记》和《东轩记》等作品为例,探讨苏辙记叙散文的创作风格“汪洋澹泊”,这是“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的完美融合。保定学院讲师李新博士和韩松言的《论苏辙对于杜诗的批评与接受》论述了苏辙不仅对杜诗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倡导杜诗“集大成”说,而且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学习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在杜诗艺术接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潘殊闲先生的《论苏辙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指出苏辙的文学批评有不少自然和生活象喻。这些象喻使其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和有趣,效果也更显著。张忠全的《苏辙早期诗的特点》以《南行集》和《岐梁唱和诗集》里的诗为例,论述了苏辙早期诗的特点:写实和淡雅。

 三、作品研究有新拓展

 作品研究共七篇论文,分为四类。

 一是同题作品比较赏析。如常州工学院高级讲师高纯林先生的《苏辙、苏轼同题诗比较赏析》用洋洋洒洒一万六千余字,以“乌台诗案”为界,分两个时期,对苏轼、苏辙的二十余首诗作比较赏析。法国凡尔赛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昊旸先生的《论苏辙、苏轼的同题赠答诗词》指出苏辙、苏轼在相互间的唱和赠答作品中,同题共赋的现象十分突出,对这些同题诗词作品进行相互对照,可以看出,在创作中,二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人生阅历和气质个性。

 二是代表作品赏析。如栾城县文联王梅芳的《汪洋淡泊,秀杰深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浅析》从构思立意、行文特点、现实意义、历史价值等方面赏析文本,解析苏辙在文艺方面的追求。徐州梁兴华的《苏辙的为文与为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以“知人论事”的视角,对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从写作背景、文章结构、文论思想和为人处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三是作品考证。高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戴佳臻先生的《苏辙〈金沙台〉诗作考》考证苏辙、苏轼与筠州地方名流刘平伯交往时所写诗作《访刘平伯》的流传,指出其题目改变、案语错误和失载情况。

四是书法鉴赏。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丽的《浅谈苏辙〈子瞻及予书跋〉墨迹》鉴赏苏辙存世墨迹《子瞻及予书跋》,剖析苏程两家关系的演变和苏辙的晚年生活,揭示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亲情。眉山三苏祠万波先生的《苏辙、苏迟父子〈跋怀素自叙帖〉》指出苏辙的书法下笔沉着、瘦劲可观,苏迟的书法俊逸精美;苏辙的书法正如其沉静简洁的性格,不狂放,也不张扬。而苏迟的书风和苏辙的书风迥异,比较接近于其伯父苏轼中、晚年的书风。

 四、遗址研究有新突破

 遗址研究共九篇论文,分为四类。

 一是为官遗址地研究。高安市史志办易集明等先生的《苏轼、苏辙在高安遗迹及开发利用初探》指出因“乌台诗案”牵连,苏辙贬监筠州盐酒税;后来,苏辙又以言获罪,谪筠闲居,前后二次共计有八年时间。苏轼量移汝州只身至高安看望胞弟苏辙,在高安前后十日。论文介绍了“二苏”在高安留下的遗迹,如锦江、碧落山、金沙台、大愚寺殿等和诗文书画,论述了开发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五点建议。戴佳臻的《金沙巡礼仰二苏》介绍苏辙兄弟访问筠州长者刘平伯、金沙刘的渊源、历代文人的题咏、苏轼竹画等史实,以及金沙台、三闾大夫庙、唤渡亭等苏辙遗迹。眉山刘清泉先生的《建山寺遗址考察手记》以时间为序,记录了前往高安市祥符镇建山村建山寺遗址考察的全过程,其中的见闻、感受,可弥补关于“建山寺”文献之不足。汝州市尚自昌、黄峻山先生的《苏辙汝州留贤名》指出五十六岁的苏辙贬知汝州,任职不到两个月,勤政爱民,如北园祈雨救苍生、重修汝州思贤亭、倡修吴道子画殿、为汝瓷添光彩等,在发展地方经济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受到了汝州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在汝州留下了千古贤名、受到州人的祭拜。

 二是旅居等遗址地研究。郏县苏轼学会会长萧根胜、副会长刘继增的《苏辙的“圣山”情结——苏辙在中岳嵩山的行踪和诗文创作初探》寻觅苏辙在嵩山的行踪、诗文,探究嵩山在苏辙心中的表征意义和“圣山情结”,对于认识苏辙的内心世界和心理路径具有特殊的意义。诸城市超然台管理处主任乔云峰先生的《论苏辙与密州》通过对苏轼来密州之因、苏辙的仕途、关心民生、思乡与归隐、超然台与快哉亭、中秋词等内容的分析与探讨,论述苏辙与密州的关系。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徐新民先生的《苏辙在徐州》指出苏辙在徐州做客一百多天,给徐州留下了50多篇诗词文赋。以此为例从苏辙陪送苏轼赴徐州、百日逍遥对床眠、溪山劝我暂忘忧和黄楼长赋壮彭城四个方面,论述了苏辙与徐州的情缘。
 
 三是寓居遗迹研究。郏县苏轼学会刘继增副会长、马春玲的《苏辙晚年许昌颍川寓居初探》指出颍川是苏辙自号“颍滨”的发源处,是苏辙《栾城后集》《栾城三集》的编纂处,也是苏辙的病故处,在苏辙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苏辙寓居颍川的缘起、身份、位置、格局和功能等方面,介绍了苏辙寓居颍川的情况。

 四是安葬遗址地研究。郏县乔建功、王宪斌的《穿越历史烟云,寻觅二苏真茔——二苏墓葬位置变迁探考》本文以表面现象为线索,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层层推理,论证了现在看到的二苏坟冢不是真茔,并指出了真茔所在的位置,同时阐释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

 总之,这些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视角独特、见解新颖,从多方面填补了苏辙研究的学术空白,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可惜的是有些苏辙遗址、遗迹地如济南、绩溪、龙川、开封等未能参与此次活动并提交论文,留下的遗憾,期待来日弥补吧。


2012年10月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

 


【编辑:李冬梅】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上一篇:庞俊经史学术述略:兼论蜀学的现代转型与学术取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