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蜀学春秋 > 正文

近代四川书院教育与蜀学人才

胡昭曦     2011-07-28     【字号 打印 关闭

  蜀学在漫无边际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许多重要阶段。中国近代史时期是蜀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蜀学经历了社会大变革的激荡而蓬勃振兴,在四川地区(含重庆、下同)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中,许多是经过书院教育的,又反过来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和改制,也对近代蜀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下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它具有教育、学术研究和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在各个历史时期培养了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创造和积累了浩瀚图书典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衍续和持续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或为政府图书搜集整理和收藏机构,1或为私人读书处(其中有的已稍具社会教育功能)。四川地区的书院,自唐代兴起至清朝起末年从制度上废除,2延续一千多年。

  一、近代四川书院的大发展

  清代是中国书院普遍发展与改制的时期,四川地区也是如此。经过长期发展,清代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四川地区的书院有很大发展,主要是:

  (一)数量空前增多,分布地区更广,办深层以次明显。
  清代书院的数量大增,见下表(据《中国书院史资料》统计):3
  朝代 全国(所) 四川地区(所) 参与排序的省(市)数 四川排序
  唐代 47 5 10 4
  宋代 711 31 18 6
  元代 296 5 19 11
  明代 1699 63 25 13
  清代 3868 383 31 2
  四川书院数,据笔者考订,与此表统计有出入,如明代为90所、清代为504所。4其实,以上所列书院数都是不完全的,实际上还要多。
  清代四川的504所书院的建立时间,道我十九年(1839)以前259所(其中乾隆时建119所)、道光二十年(1840)以129所(由于这116所大部录自咸丰以后的地方志,因而其中许多书院很中能是道光二十年以后建立的)。5 可以说,四川在1840年—1911年的71年的71年间所建书院的数量,约略与清朝此前的195年间(1644—1840)所建数量相当。
  公布地区也更广。明代四川书院分布在55个府、州、县治所在地,到了清代建立书院的州县大增,共153个。许多州县,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如合江、庆符)和少数民族地区(如石砫厅、雷波厅)的州县,也设立了书院;乡镇设立书院也大大增多。
  清代上种书院的办学层次也比此前明显,逐渐发展到省、道、府(州厅)、县、乡镇各级书院的明显区别,而县在政令中有相应规定。这与清朝时期书院与官学(州县学)的区别逐渐缩小有关,这时的书院特别是层次愈高的书院多为官办。

  (二)书院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更加完备。一般都有专用的院舍、必需的经费和基本的图书,重视师资历条件,制订了书院的章程(条规、学规)和管理办法。

  (三)经历了废书院办新学的改制过程,最后从制度上结束了书院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书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尖锐突出,亟需改革。清代书院的下式改制是从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的。6四川书院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始大规模改制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传统的书院教育体制,也基本完成了向近代新式学堂的改革,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书院制度从此结束。
  民国年间,四川地区仍有少数书院,如1938年马一浮在乐山主办的复性书院、1941年梁漱溟在重庆北碚主办的勉仁院、1946年李源澄在灌县主办的灵岩书院等等。因本文只包括书院制度下的书院,故只好另作论述。
  据笔者涉猪所及,近代四川地区最为著名书院有:
  锦江书字,清代四川地区延续最长(历时279年)的官办省级书院。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文翁石室”。康熙四十三年(1704)按察使刘德芳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尊经书院合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总督奏准确在锦江书院原址设成都府中学堂。7在近代,其著名山长有伍肇龄(邛崃人)、刘岳云(江苏宝应人)等。
  尊经书院。官办省级书院。在成都府城南门石犀寺附近南校场处。光绪元年(1875)四川总督吴棠、学政张之洞建立,光绪二十七与与锦江书院合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总督奏准在尊经书院原址组建四川通省大学堂,同年12月清廷将其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历时27年。8著名山长有王闿运(湖南湘潭人)、伍肇龄、刘岳云、宋育仁(富顺人)等。
  渝州书院(东川书院)。官办道级书院。在重庆府治(今重庆市渝中区)治平寺后。乾隆三年(1738)知府李厚望建,二十三年(1758)川东道宋邦绥迁建于洪崖坊并更名为东川书院。9此后,从东川书院中又分出独设致用书院(经学书院)、算学书院。10清末改制后,财产归重订中学校。历时150年以上,在近代,著名山长有江瀚(福建长汀人)、赵熙(荣县人)等。
  此外,府州、县书院中也有一些办得颇有成效的书院,此不例举。

  二、近代四川书院人才增养概况

  遍布于四川全省的书院,对四川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乃至经济、军事都有深远影响,可以说,近代四川书院是变法维新的阵地、学术研究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它在振兴蜀学、发展蜀学和培养蜀学人才上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历史作用。本文仅就书院培养的四川籍蜀学人才举例以述。
  笔者所见有关书院生员的姓名以百计,但有关记录非常零散,或只列姓名,或附带提及,不易逐个弄清其经历。这次新修地方志,省及各地均对本地著名人物遴选人志,因此本文在选择全省著名人物时,仅根据新修《四川省志?人物志》11中《人物传》和《人物录》所载。其中,经过四川收院教育的有:
  锦江书院:刘光第(富顺)、李榕(剑州)、骆成骧(资州)、张森楷(合川)、吴虞(新繁)。
  尊经书院:杨锐(绵竹)、彭家珍(金堂)、罗纶(西充)、邵从恩(青神)、尹昌衡(彭县)、张澜(南充)、吴玉章(荣县)、吴之英(名山)、骆成骧、傅樵村(简州)、张森楷、宋育仁(富顺)、吴虞、徐炯(华阳)、箫龙友(三台)、刘光谟*(射洪)12、周翔*(彭山)、胡安澜(新津)。
  东川书院:向楚(巴县)。
  重庆经学书院:邹容(巴县)、杨庶堪(巴县)。
  成都芙蓉书院:吴虞。
  重庆广益书院:取均吾(古蔺)。
  嘉定九峯书院:赵熙(荣县)。
  江津聚奎书院:卞▲(江津)、吴芳吉(江津)。
  自流井炳文书院:谢奉琦(荣县)、雷铁崖(富顺)、李宗吾(富顺)。
  自流井三台书院:李宗吾。
  贡井旭川书院:吴玉章(荣县)、谢奉琦。
  富顺江阳书院:谢持(富顺)。
  江油登龙书院:王右木(江油)。
  龙安府匡山龙院:王右木。
  仁寿鳌峯书院:唐式遵(仁寿)。
  广安紫荇书院:杨森(广安)。
  四川书院也培育了少数非四川籍的人物,如江庸(福建长汀人)曾就读东川书院。值得提出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东川书院还接受了日本学生成田安辉。14因本文仅及四川籍人,故这类人物只有另作论述。

  三、蜀学突出人物举略

  李榕(1819—1889),号申夫,剑州(今剑阁)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赴成都锦江书院从西沤学”。151852年中进士。曾任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五十岁以后,在家乡致力于教育和治学,多次主讲剑州兼山书院、江油龙安书院和匡山书院。曾主修《剑州志》。16
  杨掊字叔峤(1857—1898),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元年(1875)选送人尊经书院,学业常列第一,他与宋育仁被山长王闿运喻为当世宋玉、扬雄。王还称他为奇才,“有骆宾王本事”。17“1898年春,杨锐积极奔走、筹资,在京四川会馆,由川人自己组织了第一个学会——蜀学会。他又在北京善堂旧址创办蜀学堂……其办学目的,为新政训练人才,为各省该养新学师资。”著作有《杨叔峤文集》、《杨叔峤诗集》及《晋书注》、《隋书补注》等。18
  刘光第(1859—1858),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七年(1881)与其弟刘光筑赴成都同入锦江书院。“他在四川学政学自主持的‘岁试’中,考出了好成绩,名列一等,成为廪生……并取得了闪年参加全省乡试的资格。”191898年2月,刘光第同杨锐等在北京开蜀学会,以“讲新学,开风气,为近今自强之策”为宗旨,定期召集会员聚会。还设立蜀学堂,以培养人才。其著作甚丰,后人辑为《刘光第集》。20
  邹容(1885—1905),巴县(今重庆市)人。“邹容稍长后,被父新送入重庆经学书院,求学于名儒吕翼文。在广泛涉猎新书报后,他接受了西方民权思想,滋生了离经叛道的革命思想”。著作有《革命军》。21
  彭家珍(1888—1912),金堂皇人。同盟会员。“其父彭世勋……1902年到成都亲经书院任教,彭家珍随往省城读书,视野大开,对变法给新日渐怀疑,思想趋向激进。”曾任四川同盟会旅沪支部副部长、蜀军副总司令等。1912年,在天津刺杀清廷顽固派首领良弼时牺牲。孙中山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22
  雷铁崖(1873—1920),富顺自流井(今自贡市自流井区)人。1894年入当地炳文书院就读。“求学期间,他嗜性理学,言行凝重,曾自比宋儒”,后接受新思想,赴日本留学。1907年,吴玉章被扒举主办持创办的《四川》杂志在东京问世,雷铁崖全力投入编辑工作,并为主要撰稿人才之,其著名文章有《警告全蜀》等。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宣传家、辛亥革命时期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其书法也名噪留学界,《南社丛刻》共收其诗文70余篇。23
  王右木(1887—1924),江油人。四川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青少年时,先后就读于江油登龙书院、龙安府(今江油)匡山书院。主持创办过《人声报》、《甲子日刊》等报刊。24
  谢持(1876—1939),富顺人。同盟会员,曾任孙中山元帅府代秘书长、中国国民党党务部长、国民政府委员等。1898年初,考入富顺江阳书院,“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研读《时务报》和《渝报》,探求富国强兵之道”。25
  杨庶堪(1881—1942)号沧白,巴县人。同盟会员,曾任四川省长、孙中山大本营秘书长、民国政府委员等。青年时“与同乡好友邹容入重庆经学书院,从华阳名儒吕翼文治经史词章”。著述有《沧白诗钞》、《杨庶堪诗文集》、《沧白先生论诗绝句百首笺》等。26
  尹昌衡(1884—153)彭县人。同盟会员,曾任成都军政府和重庆蜀军政府联合后的军政府都督。著作有《止园丛书》。27
  张澜(1872—1955),南充人。1902年入尊经书院深造,因学业优秀,1903年被选送日本留学。1911年,被选为保路同志会副会长。曾任四川省省长、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著作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墨子贵义》及古体诗百余首。28
  吴玉章(1878—1966),荣县人。同盟会员。“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邓小平题词)。29光绪十八年(1892),“年初一,随仲兄吴永锟到成都,入亲经书院”。1898年,“就读旭川书院(现自贡市贡井区内)”。1902年,“赴威远凤翔书院求深究”。30关于在书院的情况,《吴玉章吕忆录》留下一点记载:“进了尊经书院,这使我眼界扩大了许多。我们的同伴中有一名叫黄芝的……每当傍晚我们在城墙上散步的时候,他总是要指点胜迹,为我讲诸葛亮和杜甫的故事,有时还联系到当前国家的危机,大发感慨之词。这样,我从小便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吴玉章在旭川书院,其仲兄仍在亲经书院求学,不时从成都寄给宣传给新变法的书刊《时务报》、《万另公报》、《蜀学报》、《盛世危言》、《经世文》等,吴玉章深为维新理论所折服,“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在凤翔书院,吴玉章与同学周先登(克群)等相友善,共同热心于新学。31著作有《吴玉章抗战言论选集》、《中国右史教程序论》、《辛亥革命》、《历史文集》、《文字改革文集》、《吴玉章回忆录》和《吴玉间诗选》、《吴玉章文集》。32
  吴之英字伯▲(1857—1918),名山人。1875年入选亲经书院,他在书院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对经史词章都有较高造诣,尤精“三礼”,工书法,善骈文,与廖平、杨锐、宋育仁被益为院中四杰,山长王闿运闸称赞他:“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之英通《公羊》,精‘三礼’,群经子史,下逮方志,无不赅贯”。曾任教资州世风书院,任尊经书院都讲。但任《蜀学报》主笔,通过该报的宣传,以开通全省风气,推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后,任四川国学院院正(院长)。有遗著《寿栋庐丛书》刊行于世,其中包括其著作10种,此外还有已民用 失著作7种。33
  骆成骧(1865—1926),资州(今资中)人。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17岁应州试,为首选。“旋以岁试第一调成都亲经书院深造。因其刻苦勤受,学业大进,为书院主讲王闿运所器重。”1895年,会试得中,殿试时特“钦定第一”,成为清代四川惟一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8年,他与杨锐等创设“蜀学堂”于北京,讲习新学。曾任京师大学堂皇提调。辛亥革命后,被推为四川省临时省议会议长。历任四川高等学校校长、四川大学筹备处处长、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成都“武士会”会长等。著作有《清漪楼遗稿》。34
  张森楷(1858—1928),号石亲,合川人。著名历史学家。光绪四年(1878)入尊经书院,与合种人彭耀卿、戴子和、相治棠“有合州四俊之目”,在院中始作《三国志音注》等书。1879年,转锦江书院就读,山长伍肇龄任他为都讲。期间,开始撰著《通史人表》、《二十四史校勘记》等。1925—1927年,任成都大学教授。主编《合川县志》,撰《四川通志》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职官沿革表》。其著述已刊行9种、未刊19种、遗失已成书稿6种。35
  宋育仁(1857—1931),富顺人。1875年,选入尊经书院,与杨锐同为该院高才生之突出者,山长王闿运曾说:“入蜀办学八年,英才辈出,其尤者宋玉、所雄。”以此喻宋育仁、杨锐。期间,写出《周礼十种》,其中《周官图谱》为托古改制提供了蓝图。1881年,任资州艺风书院主讲,历时三年。1897年,在重庆创办了四川最早的报刊《渝报》。1898年,在成都组织“蜀学会”,兼任尊经书院山长,并与吴之英等创办《蜀学报》。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并主讲经学,兼四川通志局总篡,主修《四川通志》。其著作甚多,但大部亡佚,门人汇集其尚存经学、文学、史学等著作,编为《问琴阁丛书》。36
  廖平字季平(1852—18935),号四益,晚年又号六译,井研人。著名经学家。光绪二年(1876)入亲经书院。入院后,始从事训诂文字之学。他与同学张祥龄、杨锐、毛瀚丰、彭毓嵩尤为张之洞所器重,号“蜀中五少年”。在该院肄业近十年,沉侵经学,潜心研究,纂注撰写了多本经学著作。光绪十二年(1886),主讲井研来凤书院。1889年中进士。1887年从后,任亲经书院襄校约十年。曾先后兼任嘉定九峰书院主讲、山长,资州艺风书院讲席,安岳凤山书院主讲、存古学堂教席等。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1921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廖平的学说,一生中凡六变,是清末今文经学派的代表。著述甚平丰,“著书一百二十一种”,除经学论著外,兼及医术、堪舆,汇为《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37
  徐炯(1862—1936),华阳(今成都市)人。19岁补廪生后,入尊经书院。“他倾心宋明理学,广交院中严谨之士。中日甲午之战后,他半所办私塾扩为“泽木精舍”(类同书院)。“熊克武、廖学章、尹昌衡、魏时珍、张群、戴传贤、李植、谢持等等曾先后求学于‘泽木精舍’或是从师于徐炯。”曾任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四川教育总会会长,辛亥革命后,曾在北京任教于中国大学。1920年,他创立“大成会”(取孔子集群圣大成之意),开办大成学校并自任校长,主编《大成会丛录》。著作有《霁园遗书》。38
  李宗吾(1879—1943),富顺自流井(今属自贡市自流井区)人。同盟会员。1899年就读自流井三台书院、次年转自流井炳文书院。曾任富顺中学教习、监督等。辛亥革命后,历任四川省立二中校长、省督学、省长公署教育科副科长等。著作有《厚黑学》、《中国学术之趋势》、《考试制度之商榷》、《心理与力学》等。39
  赵熙(1867—1948),荣县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入嘉定(今乐山市)九峰书院。1892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国史馆纂修、江西道监察御史等。1895年,任荣县凤鸣书院主讲。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应重庆府之聘,任东山书院山长。精于诗律,又以书法著称。总纂《荣县志》。著作甚丰,学者和赵熙后人编为《赵熙集》。40
  吴虞字又陵(1887—19610),新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人。他受书院教育有二说,尚需考订。一说,“年甫弱冠,考锦江、芙蓉书院,月课,每以诗赋冠场,为老辈所服”41“1891年入成都尊经书院,从经学家吴之英诗文,受其影响很大”。42历任北京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其著作有《吴虞集》。
  向楚(1887—1961),巴县人。同盟会员。1897年入重庆东川书院,所为诗辞古文,深得山长赵熙赏识。辛亥革命后,曾任重庆蜀军政府秘书院长、四川省署秘书长及政务厅长等。历任国立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兼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四川大学校长等。建国后,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其为学甚博,声韵、词曲、书画、小说均深有研究,精于书法。著述有《古四声通说》、《戴东原<声类表>释例》、《古音韵部分析》、《订转注》、《分韵等位歌》等。总纂<巴县志>。43

  四、基本认识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势力用武力打下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加上了沉重的民族压迫的锁链。此后,另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健社会。清朝统治集团中有一些人要求改变现状,谋求富国强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广大民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直到1911年推翻清王朝。
  在这样的社会中,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近代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阶层。与此同时,四川地区传统的蜀学也经历了很大变化。从上面所列蜀学突出人物,可以大致看到这些变化。其中,有的人是维新变法者,有的人是民主主义者,有的是人民主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学术思想上,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高素养,或发展传统儒学,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主强新文化。这些蜀学突出人物不仅是四川地区的佼佼者,也在全国有重要地位和影响。44
  历史上,书院是培养人才的摇蓝,近代蜀学人物的成长有许多途径,其中不少是经过书院教育的。书院在一千多年发展中,起到了培育人才、传承和发展学术的作用,但也产生和积演了许多弊端。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以学贴括,习八股为教学内容,以应科举为目标的封闭办学的书院制度,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书院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光绪元年(1875)建立的亲经书院及其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就是四川书院制度正式全面改制的前奏,对四川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45在尊经书院的影响下,光绪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书院,包括历史悠久的锦江书书院乃至一些县的书字都有了变化。46
  前面列举的蜀学突出人物,绝大多数是在这一期间接受书院教育的。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既少又不具体,目前还不能细述他们在书院教育中的具体收获和进步,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在书院学习期间是得到教益的。经过书院良师的教导和学习氛围的熏陶,他们在道德上得到培育、学术上打下坚实基础,或在科场榜上题名,或在书院潜心研究、著书立说,或在思想上吐故纳新,或在与同窗切磋及书院图书资料中汲取新信息新知识,或在书院中开展维新或革命活动。其中一些人物还在书院学习结束后,从事书院教育(有的还成为著名山长或名师),培育后来蜀学人才。
  研究蜀学,必须研究蜀学人物及其著作,而且首先是需要进行个案研究,本文只是对部分近代蜀学人物作些简介,冀为学界开展蜀学研究提供一点线索。希望得到指教。
  (2004年4月17日 初稿)


注释:

1、唐玄宗开元(713—741)中置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
2、本文所论书院,乃实行书院制度时期的书院,不包括清末改学制以后的书院。
3、参见东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参见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
5、参见《四川书院史》第181—183页。
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二日,光绪皇帝颁布《改书院为学校上谕》(载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继续推行书院的改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颁《改书院为学堂上谕》(同上)。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又颁《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又公布了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学务纳要》),史称“癸卯学制”。
7、参见李承熙:《锦江书院纪略》,锦江书院该本;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四川大学史稿》第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参见《四川大学史稿》,6—14页;张廷茂主编:《百年名校—四川大学》第12—1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道光《重庆府志?学校志》作乾隆三十三年。嘉庆《四川通志?书院》、民国《巴县志?书院》均作二十三年,而宋邦绥始任川东道为乾隆十九年(见嘉庆,《四川通志》卷103《职官志》),故此从二十三年之说。
10、民国《巴县志》卷7《书院》。
11、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省人物志》)。
12、有*号者,《省人物志》列入“人物录”,未入列传。
13、王仲镛主编:《赵熙集》第188页按语,巴蜀书社1996年版。
14、《赵熙集》第182页按语、第1310页附录《赵熙年谱》。据载,时越熙任东川书院山长,应日本驻重庆领事加藤义三之请,接受日本鹿儿岛人成田安辉“入院受学”,“成田留学美国,精通英语,因于书院设英语课,使兼任教学”。
15、王显春:《李申夫年谱》,载李榕:<十三峰书屋全集>第822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西沤,即李西沤。四川垫江人,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主讲锦江书院二十余年。
16、《十三峰书屋全集》附录《李甲夫年谱》;《省人物志》第741页。
17、《德阳市志》第191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省人物志》第15—16页。
19、丘铸昌:《戊戌变法一志士—刘光第评传》第34——44页“就读于锦江中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新修<富顺县志>第682页云:刘光第“光绪六年(1880)中秀才后,赴成都锦江书院深造,补廪膳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省人物志》第16—19页。
21、《省人物志》第22—24页。
22、《省人物志》第51—53页。
23、《省人物志》第64—66页;《自贡市志》第1532—1534页,方志出版社1887年版。
24、《省人物志》第66—68页。
25、《省人物志》第159—161页;《富顺县志》第1561页。
26、《省人物志》第161—164页。
27、《省人物志》第218—220页。
28、《省人物志》第222—224页。
29、《自贡市志》第1595页;吴达德;《吴玉章与中国民主革命》扉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刘文耀、杨世元;《吴玉章年谱》,第3—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1、本段叙述据《吴玉章与中国民主革命》第5—17页,《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中的文亦转引自该书。
32、《省人物志》第251—254页。
33、《省人物志》第440—442页。
34、《省人物志》第447—448页。
35、杨家骆:《张石亲先生年谱》、唐唯目整理:《张森楷遗著目录》,分别载唐唯目编《张森楷史学遗著辑略》第17、34页;《省人物志》第454—456页。
36、《省人物志》第458—461页。
37、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六译先生行述》;章炳麟;《清故龙安府学教授廖君墓志铭》,均载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巴蜀书社1985年版。《省人物志》第461—463页。
38、《省人物志》第469—471页。
39、《自贡市自流井区志》第529—531页,巴蜀书社1993年版;《省人物志》482—484页。
40、王仲镛编纂:《赵熙年谱》,载王仲镛主编:《赵熙集》附录一,巴蜀书社1996年版,《荣县志》第582—585页;《省人物志》第484—490页。
41、范朴斋《吴又陵先生事略》,载赵清、郑诚编;《吴虞集》第483—48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2、《省人物志》第493—495页;《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第58—59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43、《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第108页;《省人物志》534—536页。
44、参见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第五章“维新思潮”、第八章“四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45、参见《四川近代史稿》第五章第一节“亲经书院与四川士林风气的变化”胡昭曦《四川书院史》“书院的改制”。
46、如地处边远地区的大竹县凤鸣书院,光绪年间派人去上海购买的图书中,即有《万国通史》、《西洋史要》、《通商约章成案汇编》、《泰西政要》、《西洋兵法五种、后五种》、《西学军政全书》《日本政治汇编》、《英法德志略》、《西学算术丛书》等同类图书数百册。载(民国)《大竹县志》卷5凤鸣书院“藏书楼书目”。


【编辑:舒星】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上一篇:四川文化开放与交流的历史思考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