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蜀学春秋 > 正文

四川文化开放与交流的历史思考

王代言、夏文光    2011-07-28     【字号 打印 关闭

摘    要: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研究文化就必须从历史的基准出发,去观察、思考文化及与之相关联事物的发展历程。认识历史传统文化中,文化开放、交流、融合与文化传承、更新、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而,探索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推进四川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四川历史文化形成的多民族性考察,从古蜀口传文化、图腾崇拜、四川经贸与人员往来、宗教与儒学文化以及四川女性的发展状况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四川文化所具有的开放、交流与融合的特性,强调了开放与交流在当前四川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并积极思考进一步促进四川文化开放与交流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文化交流历史思考

  一、四川文化历史形成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

  1、文化概念

  研究四川文化首先要认识四川文化,认识它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传统特性。四川,古称巴蜀,因而四川传统文化又称巴蜀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四川文化就是生活在四川地区的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与制度的总称。文化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文”的含义、一是“化”的含义,文化的“化”,是一个向广度开放,向深度延伸,是交流与传播、演变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2、四川文化的历史

  四川的史前历史可上溯到200万年前。从“巫山人”、“资阳人”遗骨的考古发现,到西昌、长宁以及营盘山新石器文化时期彩陶制品的发掘,从“大溪文化”到三星堆遗址,从“新津宝墩”古城遗址发现,再到郫县、温江、崇州、都江堰早期古蜀文化遗址的发掘,直到今天正在发掘的成都金沙文化遗址。这些考古发掘以事实证明:古蜀人、古蜀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代代相传的历史。也进一步证明:古蜀文明与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华古代文明。四川人不仅是巴、蜀两个民族的后裔,而是一个众多民族融合的族群。《华阳国志》记载,四川所属有:濮、苴、共、奴、夷、滇、獠……等20多个古民族,除汉族外,至今还聚居着14个世居少数民族,从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所呈现出的不同文化面貌来看,四川地区原始先民来源于不同的人类群体。构成文化主体的四川人的多民族性,决定了四川文化的多样性。就文化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而言,不同民族因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性。因而,古蜀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沟通融合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以四川地理环境闭塞而不自觉把古蜀文化看成封闭的、保守的、落后的文化体系,动辄以“盆地意识”来讥讽、自嘲,这是一种误判。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来看,蜀文化从观念意识到行为实践,其文化主流所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开放的、先进的特性,有宽容与吸纳,重交流与融合。比如,先秦以前出土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与设计艺术炉火纯青,成都十二桥木结构宫殿,规模宏大,金沙遗址金箔美妙绝伦;入汉后,古蜀文化、经济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土。”隋唐时期,四川经济和江南同为唐王朝财富的两大支柱,如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序》中写道:“时号扬、益(四川),俱为重藩,左右皇都。”唐宋文化、科技也是全国最发达地区之一,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如星光璀璨;刘咸忻《重修宋史述意》所载:“宋
  有开放的胸怀、没有进取的精神,何以能做得到。

  二、四川文化历史开放与交融的特征

  诚然,四川地理环境闭塞,.但古蜀文化思想并不封闭。综观四川地势地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和秦巴山,群山环抱,成为古人所说“四塞之国”,无怪李白也要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于是,囿于盆地、听命自然、固步自封、不思开拓进取,就此成了四川人的特征。然而,通过对大量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思考、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的认识:远古以来,古蜀人并非从来就安于盆地之内,而是富有开拓精神,他们不畏高山大川、不惧险滩恶水,冲破万道难关,越崇山、过秦塞,涉江河、下西南,凿栈道、穿三峡……。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凌云之志、没有坚韧之力、没有开放的胸怀、没有进取的精神,何以能做得到。

  1、古蜀口传文化

  远古时代,蜀人之女就以中原的黄帝族通婚,《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子)曰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阳……昌意之同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通婚,是一种深度的文化思想交流与融合,如果没有开放的意识,则很难促成婚姻的交流与往来。不同民族的人带着本民族的文化风格、生活习俗,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吸纳,在思想、感情交流之中形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类似的传说还有,“禹娶涂山”。古蜀国最早的三代蜀王,即蚕丛、柏灌、鱼凫,与夏、商多有交往,并随周武王征战南北,讨伐商纣王,在交往合作中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化,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以郫县为都邑的蜀中第一帝,即望帝杜宇,杜宇是来自古蜀国以外的云南昭通,按现在的话来说,杜宇是古蜀第一个“外国籍元首”,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就很开通,少有地方主义,足见其开放之胸怀。无独有偶,第二任蜀王也是 “外国籍”的鳖灵,此人身份是“荆人”,即“楚人”,今天湖北、湖南一带的人。因治水有功,而得到蜀人拥戴,,杜宇氏于是任人唯贤“禅位”于他。鳖灵氏深有感触,故取国号以明志,号:“开明”,开明者,通达、明智,思想开通、不顽固不保守不僵化;通,古语言“往来不穷谓之通”。往来,是为了沟通、为了交流,开放的胸怀昭然若揭。口头文化传承是一条历史的线索,是具有真正文化历史含量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的大树总扎根于民间的土壤里,其根系中保存着生命古老的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2、古蜀图腾崇拜

  探询祖先古老的文化思想根源,就要从最早的一种自觉的民族认同出发,这就是图腾崇拜,它是一种民族自身的寻根意识,是一种民族历史需求的外化。考古学家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了距今3000多年商代时期的“青铜神树”,树上有九只“神鸟”,在成都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也有青铜神鸟,其中还有一件堪称黄金史上杰作的“太阳神鸟”金箔,在其图案中,旋转的太阳,光芒四射,四只环绕的金乌,龙飞凤舞。鸟,以古蜀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蜀国王鱼凫、杜宇,前者本身就是一种水鸟,既能水中游又能天上飞;后者死后其魂也要化着鸟,俗称杜鹃鸟,也叫蜀鸟。可见,古蜀人是把鸟作为了自己的图腾。为什么会选择鸟呢?其原因是鸟有凭借双翅飞翔的特性。四川地势险峻,江河纵横,群山环抱。古蜀人渴望有一双翅膀,争脱环境的羁绊、摆脱地势的束缚,追求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空间,实现飞跃山川、冲出盆地的梦想。把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寄托和景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目标的自觉追求。可见,古蜀先民那种冲出盆地,向往广阔天地的高远志向,那种不甘封闭渴求与外界交流的坚定信念,早已寄托在声声的鸟语里、铸就在坚硬的青铜器上,铭记在黄金永不退色的高贵中。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面具,有着夸大的、长且向两侧伸展的大耳朵,双目纵向突出,这种奇特的人物造型,是古蜀特有的,它形象地表达出扩展听觉,延伸视角的渴望。这是否是古蜀人“千里眼,顺风耳”最初的原始构想呢,我们认为是这样。而无论是上述“青铜神树”的九鸟,还是金箔“太阳神鸟”,其创意无疑与《山海经》“金乌负日”的神话相符,这证实了远古时期,古蜀文化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这其中不可能没有交流与来往、沟通与融合。类似的物证是,一尊早于金沙遗址1000多年,且具有良渚文化风格的玉琮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这是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百越文化与四川盆地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又一证据。

  3、四川经贸与人员往来

  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文化的开放促进经济的交往,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文化的交流。经济对文化的作用不一定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有力的,因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得由经济来提供。贸易就是进行经济活动,其主要是一种交换活动,经济活动的频繁程度取决于经济环境的开放程度。因此,经济环境的开放是经济交往、商品交换的基础。没有开放就没有交流,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流、宽容、认同甚至融合是开放性经济交往的内在要求。要进行贸易、交流、合作,首先必须相互沟通、排除障碍或缩小距离、取得互信,这就必须在文化观念上进行交往,使狭义封闭的文化心理向宽容开放的文化观念转变。有一种说法是,商人是“传播文明的使者”,的确,商人在带去商品的同时也带去了文化,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交流。他们传播了凝结着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风格和特殊技术的商品,也接纳和引进了异质文化的成果。开通于商代以前驰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布之路”,即《史记·南夷列传》所记“蜀身毒国道”,它是西南地区最老的对外贸易陆路通道,起于成都,沟通西南、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和地中海地区。蜀地与都商业街船棺墓葬群遗址,是开明王朝晚期,距今2500年前的文化遗址,而船棺墓葬多见诸波利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的船棺墓葬只分布在四川境内,流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巴、蜀两族间。很明显,这种风俗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结果,而这种风俗文化的形成是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见识到、学习到并吸收和传播开来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郡守李冰父子“引水以灌田,分洪以灭灾”既是为了灌概农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有开辟通道促进货物交换与人员往来流通的作用。“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其目的就是为了川江独特的水运工具——排筏运输。唐代,这种运输盛行于成都、乐山、新津、雅安等地。四川发达的水运也是连接外界的通道,这才有诗人们笔下的:“轻舟己过万重山”、“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记述。唐宋五代,不少文人来往于四川,以杜甫、陆游、刘禹锡等为代表的众多文人带着中原博大的文化融于四川的山水、人文,以李白、苏东坡、陈子昂等为代表的文人将滋养他们的四川文化融合进中华文化,他们出入皇宫大殿、云游名山大川、寻访文物古迹,留下了不朽的诗章。这种人员的往来与交流,极大的促进了四川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更加开放的思维意识。“封闭环境”中孕育出的李白、苏东坡,其前所未有的开放视野与奔腾不羁的豪迈气概,俯瞰天下古今,能有几人?这难道不是由地理环境推演文化思想的一种逻辑背谬?就连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也成为宣传四川成都文化的使者,这种因人而带来的文化开放与交流,使四川首府成都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因而,清代名士彭端淑诗曰,“追忆往昔唐宋事,多少绝句眼于川。”近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的移民与四川原住民杂居、交融、通婚、繁衍。这种人种、文化的交融和推陈出新,使四川文化伴随着无限生机蓬勃发展。孙中山赞曰:“惟蜀有才”,近现代,蜀中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若群星照彻中国革命。“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抗日英雄王铭章、吉洪昌,人民军总司令朱德、军事家刘伯承、文学家郭沫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抗日前线四川军队占全国20%以上,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来自蜀地的就有4位,占全国40%。即使是今天,走出四川融入全国各地的大量民工也必将为四川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四川宗教与儒学文化

  四川各地宗教文化思想异常发达和活跃,这不能不说是开放的文化精神与兼收并蓄的文化特性所致。宗教往往与传统的人文思想相联系。因此,研究文化不能丢开宗教思想这一重要领域。宗教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然而它要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文化。汉唐以来儒学、道教、佛教就在巴蜀大地得到广泛的发展,其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其他各地少见的。这种吸收容纳外来文化与滋长新生文化的原因,是以注重开放交流的文化环境不无相关的。西汉初,文翁以兴办教育为治蜀要务,选拔郡县小吏到长安学于博士。又在成都首创官学,使蜀郡学风大盛,文化繁荣比之于齐鲁。四川五代石刻,蜀石经,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也是唯一有注文的儒典章文物等丰富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思想的产生、吸纳、消化、发展,促进了四川文化的繁荣,也给今天的四川人流下了丰厚而宝贵的财富,它在今天以及今后,都将持续地为四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效益。这一切,既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也理所当然离不开我们祖先所营造出来的宽容、理解、开放的人文环境,因为文化的繁荣既取决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也取决于内部土壤的滋润和培育。

  5、四川女性的发展状况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从其女性的发展状况可以窥见其社会思想文化的开放度。认识妇女,是认识、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特征必不可少的要重要依据。在封闭的社会和封闭的文化环境里,人没有独立性也没有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从事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那他也就不可能有创造能力。在封闭的思想文化影响下,人自然产生惰性、依附性,缺乏个人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和冲动。而在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下,人就有更多的平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自己发挥想象的空间,有更多施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平台。古代四川就有这样一个相对开放与宽松的文化环境,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一大批古代四川杰出女性。战国后期,四川扬名一世的寡妇和清,据说其“资财众多,不可计量。”《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她奋发自立,财富雄厚,连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敬重她,委实堪称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商人。商人本身就是思想文化开放与交流的社会先行者与实践者。商人的利益总是在交换中实现的。出身豪门的一代名嫒卓文君,既能弹琴又会赋诗,她不畏阻力,与失意才子司马相如私定终身,是一位追求婚姻自由的先行者,其思想开放与勇敢执著的精神,演绎出千古佳话。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可谓集美貌、智慧、勇武于一身,否则她不可能打破男人的独统、开启妇女的新天,成为一代英豪。她曾为自己创新了一个名字:“曌”,这既传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名字)——天“空”、“日”、“月”),也充分表现出她高远绝俗的志向与开阔博大的胸襟。至今,广元一带还流行着纪念武则天来源的“女儿节”,这可能是中国自己最早的“妇女节”吧。人不一定是文化的人,但文化一定是人的文化。文化需要交流,交流语言与劳动实践是猿变成人的原因,“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513)。情感需要交流、知识需要交流,交流才能开阔眼界、交流才能产生智慧。人誉“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薛涛在四川长大,四川的水土滋养了她,四川的文化熏陶了她,使她才华横溢,诗名远扬,成为中国女诗人中的佼佼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能歌善舞,智商情商出类拔萃,“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文化环境优越就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因此,可以说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是四川古代产生大批杰出女性的根本原因。近现代,四川也出现了如赵一曼、江姐、丁石君这样铮铮铁骨的巾帼英雄。

  三、开放与交流是四川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1、开放与交流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树立对外开放的眼光。先进文化不是预设的,而是在多元化文化的对比、较量中发展壮大的。因此,以开放的意识、宽阔的眼界关注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前提。文化的开放性从来都是同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联系在一起的。“五四”新文化的引进与马列主义的传播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对古希腊人文艺术精神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张扬。文化的交流不仅是跨国家的,也是跨时代的。当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可能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四川在这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文化开放与交流的主要责任,引进技术、引进先进文化,促进省内外、国内外先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四川省要有世界的眼光,以健康、平和的开放心态,保持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把吸收外来文化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以开放性文化精神为指导,把四川建设成与世界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2、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促进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其特定的文化系统终将走向单一化、走向衰落,最终导致社会走向衰落。文化的开放与交流是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和整合,一种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作用吸取异质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先进理念,才能到达自我保留、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开放首先是文化的开放,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导致西方社会走向资本主义文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导致中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从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从而高举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迎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体制都要坚决革除,这里的“观念、做法、规定、体制”实际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文化不能封闭、不能僵化。推进四川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因此,四川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机遇,营造一个能极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着力培育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推动四川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3、宣传思想工作是文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当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省综合实力的体现。当今世界,文化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七国、韩国等国家都极力向其他地区传播自己的文化,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文化。四川省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有着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西南地区的文化大省。四川要从文化大省实现文化强省的转变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国际国内文化节活动,各种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文化大宣传,宣传中要大力提高利用现代化大众传媒的能力,更多地借助网络、广播、影视、音像出版等方式提高宣传效率,尽可能扩大覆盖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直接生动的对外文化宣传与交流,继续开拓各种创新性文化活动、丰富和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四川文化节展示活动,大力进行文化输出。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四川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三国文化、饮食文化、生态休闲文化、革命文化等展示在全国人民、世界人民面前,让他们认识四川、了解四川、喜爱四川、涌向四川、到四川来旅游、到四川来投资。从而推动四川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4、促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加强四川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①促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必须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促进“三个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交流。
  ②促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学术体系和科研方法的创新。
  ⑧促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必须加强对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对策研究,积极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统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
  ④促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必须加强对四川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和对外交流,扩大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优秀成果更多更及时地应用于实际。
  ⑤促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必须加强对四川优秀传统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
  ⑥促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必须建立和完善对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注重原则性和实际价值,把激励与主动性、创新性结合起来,文化成果与知识产权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四川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
  2、《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倪建中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3、《人文成都》肖平,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年


 


【编辑:舒星】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上一篇:宋代蒲江魏氏家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