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巴蜀名贤 > 近现代 > 正文

曾孝谷

中国话剧第一人

朱文建  成都日报  2011-04-18     【字号 打印 关闭

  曾孝谷早年投身话剧运动,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和奠基人。一百多年前,是他和李叔同创办了春柳社,拉开了中国话剧演出的大幕。他多才多艺,年轻气盛,大胆尝试,创作剧本,给中国的舞台艺术带来一股戏剧新风。


  创办春柳社首演《茶花女》
  曾孝谷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1873年生,1906年考取官费日本留学,与同到日本的李叔同同时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选科。正值清朝末期,中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人受尽欺凌,曾孝谷怀着一颗志士的心,无奈手无寸铁。就在这一年,他和李叔同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一个艺术组织——春柳社。
  那时许多中国留学生涌入日本,他们接受新的思想,迫切需要一种引导。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以新剧为核心的艺术团体,是中国话剧的起源,开初分设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后来尤其是在戏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名气。
  当时西洋剧在日本流行,深得民众喜爱,曾孝谷与李叔同在日本新剧演员藤泽浅二郎的指点下,尝试着编排一些新剧。草创之初,一个展示的机会来临,1906年夏秋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突发严重洪灾,淹没田地,房屋倒塌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消息传到日本,曾孝谷同李叔同商量,决定春柳社举行赈灾义演,演出话剧《茶花女》。1907年2月11日,在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礼堂里,由李叔同扮演茶花女,曾孝谷扮亚猛的父亲,《茶花女》第三幕,徐徐拉开了序幕。主要情节是亚猛的父亲访问茶花女,茶花女忍痛答应离开亚猛。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台下掌声不断,得到了中日各界的普遍称赞,藤泽浅二郎不仅到场指导,还登台祝贺。曾孝谷扮演的亚猛父一角更是出色,受到好评。演出所收入的1000多元善款,全部寄回国内赈灾。
  《茶花女》的演出,不仅是春柳社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公开演出,同时也是中国话剧的首场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从此拉开了历史的序幕。曾孝谷在演出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是信心倍增。就在这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又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中国话剧创作第一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为《黑奴吁天录》,描写了黑人奴隶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和悲惨遭遇,汤姆的善良与忠诚并没有逃脱被贩卖和折磨至死的命运,他没有一点反抗,原著充斥着忍受至死的基督宗教色彩。这一点对曾孝谷的触动很大,这与当时中国的现状何其相似,任人宰割而无以反抗。
  曾孝谷觉得,这部小说正好可以用来警醒国人的民族解放独立意识,于是决定改编这部小说。想法立即得到了李叔同和欧阳予倩的支持。曾孝谷信心十足,夜以继日,很快就完成了《黑奴吁天录》的话剧剧本创作。李叔同看了如获至宝,称赞他太有才了。
  经过短暂的排练,1907年6月,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本乡座舞台正式公演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由曾孝谷、李叔同、谢抗白、吴我尊、欧阳予倩等参加演出,剧中全部用口语对白,没有独白和歌唱,让人耳目一新。这场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东京,并得到日本文化界戏剧界的一致好评。著名作家坪内逍遥、小山内熏等观看演出后,在日本颇有影响的杂志《早稻田文学》上,用了很长的篇幅专版刊登剧评,高度评价这次演出的成绩及其积极意义。日本戏剧家土肥春曙甚至在《戏剧记》中诚恳地说:“本人对清国人学生剧票友的演技,起初总是有些蔑视的心理,但后来却骤然引起了我深深的敬佩,原因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并不是过分美言。”
  能取得如此好的演出效果,当然是与曾孝谷的大胆改编所分不开的。戏的主人公是一个“性刚烈,有才识”的黑奴,他被主人韩德根租给威立森工厂。这个黑奴发明了一种机器,得到威立森的奖赏。韩德根因之大怒,将黑奴带回家中,倍加虐待,而他却设法逃跑。黑奴的妻子意里赛在白人解而培家里为奴,他们的儿子小海雷同另一个老黑奴汤姆,被解而培抵押给了奴隶贩子海留。黑奴们开始逃跑,并在深山雪崖相遇。这时,韩德根带人前来追捕,黑奴们奋力搏斗,终于杀死奴隶贩子,大家逃脱了罗网……
  曾孝谷摈弃了原著的一味忍受,在剧中突出了奴隶的反抗精神,后来田汉在回忆此事时说,曾孝谷改编的剧本“对唤起我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有过很大的贡献,它也就展开了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页”。曾孝谷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第一人,《黑奴吁天录》则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剧本。春柳社的活动不仅在东京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国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秋天,王钟声仿效春柳社,在上海创办了春阳社,并在兰心大戏院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同样大受称赞,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将话剧搬上舞台。


  成都任教困惑无奈
  话剧是西方舶来品,又叫新剧、文明戏、爱美戏等,曾孝谷能把这个剧种领悟得如此之深也实在不容易。他接受新的观念,在日本与新剧派的人来往很深,在这方面有很高的才能。1909年夏,春柳社又在东京以申酉会的名义公演了四幕话剧《热血》,这是根据法国作家萨都的作品改编的,戏中革命党人越狱,同反动当局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英勇牺牲,其铁血般的情节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为之呼喊。后来由于中国公使的干预而被迫停演。
  曾孝谷虽然在话剧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创作力,但他并没有像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一样,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他和李叔同是同道中人,1911年3月,两人同时在日本毕业,成为该校西洋画科的首批中国毕业生。毕业后李叔同回国任教,并剃度出家,号弘一法师,继续着他的艺术道路。而曾孝谷于这年4月又入西洋画科研究科,成为该画科的第一个中国研究生。但他并没有继续深造下去,而是只学了一年就退学回国了。
  1912年,曾孝谷先到了上海,与任天知在新新舞台上有过短暂的合作后,随即回到成都,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再未涉足话剧舞台。他讲课声音低沉,语言不失幽默,开始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他的学识,曾一度向学校反映要另请高明,校方就说,曾老师是很有学问的人,你们要用心领会。时间不长,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但曾孝谷在教学路上并不尽如人意,教学条件简陋,没有模版,没有石膏模型,学生只能拿动植物写生,甚至对着日本邮票上的妓女图作画。曾孝谷常常陷入苦闷之中,他展示不出自己的才能,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他在写给李叔同的信中说:“正式之写生教授无之,色彩论,远近法,人体画法,构图学说,一皆无之,其关于艺术之种种修养方法,更无人过问。弟于四年秋到校,因校中不能购置石膏模型……且纸笔色彩,无往而非杂凑,简陋不殊儿戏……”可见他当时的困惑和无奈。


  精通诗画的全才
  曾孝谷不仅在戏剧方面有很高的才能,同时也颇通诗画,可以称得上是个全才。李叔同在《记曾孝谷先生逸事》中就称,曾孝谷所作画都在“神品逸品之间”。曾孝谷的父亲原在京当差,谢无量来京的时候就住在他家里,曾孝谷留学日本期间,回北京度假时,也经常跟谢无量一起在街巷小酒馆里饮酒谈论,很是融洽。谢无量称曾孝谷的画是:肆力绘画,依新法写山川人物,颇为耐看。近年在杭州“夜雨楼”出现的近代藏画中,除大批李叔同的画作外,同时还发现了曾孝谷的画作,这无疑成为曾孝谷画作成就的佐证。
  1912年4月,《太平洋报》副刊上刊登了一条消息,由叶楚怆、柳亚子、曾孝谷、朱少屏、李叔同等人发起组织文美会,以研究文学和美术为主,并在当年的5月组织了第一次聚会。李叔同展出了书法作品,而曾孝谷则展出了花卉团扇,同时展出的还有他在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展出的作品。
  在成都的时候,柳亚子寄来一幅自己的《分湖归隐图》,要曾孝谷题诗,曾孝谷挥毫而就,题了三绝句:宁分明月照苏堤,先德清流忆旧溪。检点图书谈掌故,添香深夜有鸿妻……曾孝谷早年在济南时和胡琴圣手陈彦衡是同学,陈彦衡1932年来成都义演后病逝,曾孝谷很是伤感,并作诗悼念:“夜酿陆沉祸,悠悠难问天……破琴弦断绝,禁得老泪捐。”他的许多诗作多收录在《梦明湖馆诗》里,由谢无量作序。
  上世纪30年代时,在成都少城栅子街内小通巷,人们经常都会看到一个清瘦的男子夹着书本走过,这就是曾孝谷,他把自己的独院小屋取名“梦明湖馆”。曾孝谷晚年生活清苦,为了几个租金,不得不把房屋租出去。在附近的竹林小馆里吃早餐,有几次还是他的一个学生付的钱。曾孝谷在小巷里默默无闻地走过了他的最后时光。1970年,欧阳予倩还专门派人来看望曾孝谷的家人,这时梦明湖馆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却是对中国话剧早期那段轰轰烈烈的回忆。2007年5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上演了压轴大作,话剧交响剧诗《黑奴吁天录》,以纪念中国话剧一百年。曾孝谷后半生虽然默默无闻,却如一颗不灭之星,始终在中国话剧史上闪亮!
    

 

        曾孝谷(1873~1937)
  四川成都人。中国话剧运动的开拓者,著名画家和诗人。1906年考取官费留日,9月与李叔同同时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同年在东京与李叔同组织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2月上演话剧《茶花女》第三幕。他亲自将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五幕话剧在东京上演,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个话剧。他和柳亚子、谢无量、胡琴圣手陈彦衡都有很深的交往,著有《梦明湖馆诗》。


【编辑:邹艳】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王利器
上一篇:蒙文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