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全集》
提要
2016年11月,经200多名国内外专家背靠背推荐,3000万人网络投票评选,舒大刚、杨世文主编的《巴蜀全书》重要成果之一《廖平全集》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传统孕育出经学大师廖平,其学术曾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近现代经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嘉宾
舒大刚(右),1959年生于重庆秀山。吉林大学史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国学、中国儒学、历史文献学研究,主持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编纂(已出版“史部”274册),任首席专家兼总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已出版120余种),任首席专家兼总编纂。
杨世文,重庆潼南人,生于1965年2月,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重点为历史文献学、儒学文化与中国学术史。参加《全宋文》《儒藏》《宋会要辑稿》《廖平全集》等重大项目的编纂整理研究。
实录
一代经学大师
是这样炼成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廖平全集》收录了廖平已刻、未刻各类著述以及散落各种杂志的单篇文章,为通观廖平的生平、治学、著述、思想等提供了最直接、完备的资料。
杨世文(以下简称杨):《廖平全集》将廖平著作分归九类:(一)群经类,收录17种;(二)周易类,收录5种;(三)尚书类,收录6种;(四)诗经类,收录2种;(五)三礼类,收录11种;(六)春秋类,收录16种;(七)杂著类,收录14种;(八)医书类,收录26种,附6种;(九)术数类,收录4种。另有附录6种,系廖平年谱、传记、学术、评论等资料。《全集》共收廖平专著108种,集外单篇48种。
记:收集材料困难吗?
杨:廖平写作了大量作品,我们一是利用全国各地图书馆的资源,广为采集,然后再比较不同的版本。二是仔细寻访当年的各种期刊和报章,逐一收集。第三,向民间征集,比如,廖平阅读薛福成《日记》后大受启发,在资中的艺风书院教学期间完成了《地球新义》一书,时值戊戌变法波及,他怕受牵连,毁掉了初版,后来又重新写作出版。我们寻找初版本费尽了力气,在互联网上偶然发现踪迹,又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记:廖平年轻时苦学成癖,有很多逸闻……
杨:廖平祖上既非书香,为人也不聪颖。他天资平平,记忆很差,每天背课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但他发奋苦读,甚至把被盖搬入庙中,像苦行僧青灯伴读,四季不倦。为防懒惰,他常将自己捆在桌椅上,日夜不下课桌。一次和尚馈赠玉米饼,外搭一碟红糖,廖平目不离书,边蘸边食。一会儿和尚来收拾盘碟,只见他满嘴墨污,红糖丝毫未动,墨盘却被他蘸得干干净净!他16岁时娶妻李氏,逢年过节,小夫妻回娘家,夫人小脚走得慢,廖平就跑到前面,拉开一段距离后,取书阅读,等夫人赶到,再如法炮制。其意其专,一至于此……数十年忘餐废寝,“须白齿落”,方成一代宗师。
记:请介绍一下廖平的经学思想。
杨:廖平学术思想以戊戌(1898年)为坐标,可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阶段为经学一变、二变时期,以讲今古学为中心。一变“平分今古”之说,认为今、古文之分的根本不在文字,而在制度,以《王制》统今学,以《周礼》统古学。二变“尊今抑古”、不信《周礼》,以《王制》遍说群经,主张素王改制,尊孔子、抑周公。戊戌前后,廖平学术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立“今古”名目,不再谈今古文问题,改说大统、小统。此后虽然还有所谓四变、五变、六变,不过是大统、小统说的继续推演。促成这次重大转变的原因,固然一方面是自身学术思想的逻辑发展,部分接受了张之洞、宋育仁等师友的劝告,另一方面,西学的影响也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风云际会的时代
孕生思想大家
记: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以坚船利炮为主的所谓“夷人长技”,是对西学的最初表达。1895年甲午战争前,西学主要停留在器物上,这是西学传播的第一时期。甲午战争后,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进入第二阶段,科技继续传入,西方社会学说也渐次渗透中土。
杨:廖平肄业的尊经书院以“通经学古”为尚,教学以传统经、史、小学为主,基本不涉及西学,但廖平仍可通过报刊、译书了解西学,另外四川的传教士也赠阅一些西学书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鼓吹西学,改良政治,变法图强,各地纷纷办报刊,成立学会,谈论时务,成都也成立了《蜀学会》,发行《蜀学报》(1898年5月创刊)。宋育仁、吴之英、廖平是蜀学会的主要鼓吹者,演讲内容分三门:伦理、政事、格致。伦理以“明伦”为主,政事首重群经,参合历代制度、各省政俗利弊、外国史学、公法律例、水陆军学、政教农商,格致则是中外语言、文学、天文、地理、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蜀学报》内容以谈时务为主,也有相当部分是介绍西学。廖平是《蜀学报》的总纂。风云际会的时代,必然孕生思想大家。
记:廖平的“六变”里,最奇特的是“五变、六变”。
杨:张之洞曾将廖平试卷从废纸堆中拣拾出来,拔为府学第一,以优异成绩补廪,又调尊经书院受学。作为张之洞门生,廖平受《劝学编》影响极大。在廖平看来,当时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教”,此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保种”“保国”问题。作为一位孔子的忠实信徒,他必须严守儒学疆界,站在儒家立场去解释世界,力图将西学纳入中国经典的知识体系,将地理知识纳入中国传统的五服、九州、九畿的天下观念之中,从而建立起基于儒家经典的世界图式和解释模式。最后,廖平更是总合天学人学,将《大学》《中庸》《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视为由人企天的关键,是把握未来世界的枢纽。
廖平的目的是用中学解释西学,以孔经消解西学的冲击,维护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成书于民国初年的《尊孔篇》,解释“尊孔大旨”有四:一曰守中制(即保存国粹) ,二曰从微言,三曰尊经,四曰救世。归根结底在于救世。
涵蕴儒释道
会通印中西
记:学者龚西台说:“清朝二百余年,大江南北,学者如林,四川独无一人列入著作之林,可谓大耻。自尊经设立,人才辈出,廖先生龙出乎其类!”可见廖平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
舒大刚(以下简称舒):廖平是最后一位经学大师,这背后有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传统。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增加《孝经》《论语》),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大家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中原的三皇五帝为具体神灵,巴蜀却改“三皇”为天、地、人,“五帝”也改为白帝、黄帝、青帝等,具有五行观。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义逃难”“违背孔真”的现象,自严遵始融《易》《老》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仿《周易》而造《太玄》,仿《论语》造《法言》,就与太学传统很不一样,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
记:自古巴蜀出异才。
舒:巴蜀文化重在文翁之石室、周公之礼殿、石壁之九经。在这样的学术谱系下,不恪守师法,兼容并包,复古求解放,与本土文化关系极大。也就是说,儒家学说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结合后,就会出现不同的产物。第一,廖平等人的思想继承了巴蜀学人不恪守家法、师法的创新精神;第二,对诸子百家也不偏袒于任何一家,旨在“涵蕴儒释道,会通印中西”;第三,鉴于真正的儒家并不耻于言医,廖平等人甚至把医书、小说、志怪等熔于一炉,犹如酿制“五粮液”,这也是巴蜀文化特有的治学现象。一言以蔽之,蜀学的三大创造是:地方办学、庙教合一、儒学十三经。
比如当时刚刚翻译过来的美国小说《百年一梦》,廖平就引述过不少内容。由此可见,近代以来怀疑经典的学术脉络,后成为影响深巨的“疑古运动”,这是经过王闿运—廖平—康有为—钱玄同—顾颉刚发展而来的。“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这是廖平自署楹联,可见其宏伟的抱负。
本报记者 蒋蓝/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