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有三件清代沈衛书法立轴。分别为《沈衛书黄山谷诗话立轴》《沈衛书东坡题法帖立轴》《沈衛书东坡画竹题跋立轴》。这三件藏品均为国家三级文物。沈衛(1862-1945),字友霍,号淇泉,晚号兼巢老人,亦署红豆馆主,浙江嘉兴人,系沈钧儒的十一叔。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甘肃主考、陕西学政。善诗文,工书法,晚年寓居上海鬻字,名播江南,被推为翰苑巨擘。
《沈衛书黄山谷诗话立轴》,水墨纸本,纵132厘米,横32厘米。该书法是沈衛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所书,作者当时已经是七十九岁高龄。字体为楷书。书法内容为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一则题跋:《书子瞻写诗卷后》,文字为“子瞻作何字及州字,岂所谓柳家新样元和脚者乎,然亦是西子捧心,鄰女不可学也。山谷书东坡写诗卷后。”其中的“柳家新样元和脚”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柳柳州家鸡之赠》诗,“柳家新样”是指柳宗元(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书法的新样式;“元和脚”是指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流行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西子捧心”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比喻机械照搬,盲目模仿,势必弄巧成拙。黄庭坚在题跋中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书法艺术高度赞誉,认为苏轼的书法自成一体,是他人不可仿效的。
该书法的款识为“七十九老人沈衛”。款识下钤有两枚方形印鉴:一枚白文印“沈衔淇泉晚号兼巢”和一枚朱文印“己丑举人庚寅贡士甲午翰林丁丑重游泮水”。沈衛于清光绪己丑年(1889)考中举人,光绪庚寅年(1890)考中贡士,光绪甲午年(1894)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科举制度中,入府、州、县学满六十年称为重游泮水,作为曾充秀才而享高寿的庆典。泮水即学宫的别称。沈衛重游泮水的那年为民国丁丑年,即民国二十六年(1937)。
《沈衛书东坡题法帖立轴》,水墨纸本,纵132厘米,横32厘米。该书法是沈衛于民国三十年(1941)六月所书,作者当时已经是八十岁高龄,字体为楷书。书法内容是苏轼为《潭州石刻法帖》题跋两则:“宰相安和,殷生无恙。宰相当是简文帝,殷生其即浩也耶?”、“杜庭之书,为世所贵重,乃竟未编入,何也?”
《潭州石刻法帖》为《淳化阁帖》的第一部翻刻本,又名《长沙帖》,是刘沆(995-1060)在北宋庆历年间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时命钱易(字希白)摹刻于州廨。《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法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珍贵书法墨迹,包括帝王、名臣和著名书法家总共103人的420篇作品。
苏轼评论说:“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风味,故长沙帖比淳化待诏所摹为胜。”认为翻刻本比原来的《淳化阁帖》底本摹刻得更为精良。据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十《东坡题潭帖》记载:“《潭州石刻法帖》十卷,盖钱希白所镌,最为善本。吾乡程钦之待诏,以元符三年帅桂林。东坡自儋耳移合浦,得观其藏帖,每册各题其末。”由此可见,北宋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北归,从儋州途经廉州。七月七日,苏轼在廉州官合借程郯(字钦之)所藏钱希白《潭州石刻法帖》,认真通览、研读,并在每册后面题跋。北宋书法家杜庭之的作品,被世人所珍视,然而却没有被收入《潭州石刻法帖》。苏轼对此深表疑问。
该书法的款识为“辛巳六月八十老人沈街”。款识下钤有两枚方形印鉴:一枚白文印“沈衛淇泉晚号兼巢”和一枚朱文印“典试陇右视学关中”。
《沈衛书东坡画竹题跋立轴》,水墨纸本,纵64厘米,横34厘米。该书法是沈衛于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初七所书。字体为行书。书法内容为“归自道场山,遇大风雨,因憩耘老溪亭,命官奴秉烛捧砚,写风雨竹一枝,(东坡)题云:‘更将掀舞势。把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北宋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五月,苏轼与客人一起游览道场山、何山,在回来的途中遇到刮大风、下大雨,就在贾收(字耘老)溪亭避雨。他命官奴点燃蜡烛,手捧砚台,自己兴致勃勃地在墙壁上画《风竹图》,又作《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一首。诗的其中四句为“更将掀舞势,把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将竹枝在风雨中掀舞之势,描写得淋漓尽致。该书法的款识为“东坡书画竹,辛巳七夕八十老人沈衔。”款识下钤有两枚方形印鉴:一枚白文印“绣水沈衛”和一枚朱文印“甲午翰林”。
以上三件藏品的书法端庄秀雅、铁画银钩,颇具颜鲁公遗风。由此可见沈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精湛的书法技艺,不愧为清代晚期的翰苑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