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巴蜀全书》编纂组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巴蜀文化 > 文化考古 > 正文

清代川炉“五男二女”合背花钱(图文)

程思明  《收藏》2014年第7期  2014-10-22     【字号 打印 关闭

  清代川炉所铸花钱素以铸工精湛和工艺独到而闻名,其中以祈求多子多福为题材的吉语花钱更因其寓意吉祥、书法精美而备受藏家的青睐。笔者收藏的这枚“五男二女”合背吉语花钱(见图),直径25.5毫米,厚1.5毫米,正背两面均书有“五男二女”楷书字样,书法隽秀俊朗,颇具功底;铸工精湛,铜质细腻,形制规范,包浆熟旧,且穿口干净利落,与同时期川炉花钱铸造工艺特征完全吻合。 
  钱文中的“五男二女”一语出自《诗·召南·何彼秾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祈求多子多福,为旧时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愿望。也因此从最初单纯对于生育数量和性别的崇拜,逐渐扩展为追求多子多孙、合家幸福;五男二女的词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不过,这种愿望最终却被异化为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种变化在其他流通货币中也有所体现。譬如王莽时期所铸的“布泉”,传说妇女婚后佩戴,可生男孩,因此被称为“男钱”。此外,后赵石勒所铸“丰货”钱也被称为“男钱”,于是“私带男钱压鬓低”也就成了流传不衰的民俗。 
  花钱虽不能直接流通,但却有着比流通货币更为广泛的表达题材。从清代川炉花钱的各类题材来看,仅祈求子孙繁荣的内容就包括喜得麟儿、红梅橘子、绿竹生孙、子孙昌盛、瓜瓞绵绵、白字群芳、福寿多男、子孙千亿、螽斯衍庆、维熊维罴等。而这类题材的花钱在这一时期及同一地域的集中出现,显然绝非偶然。这主要是因为清代初期战乱初定,社会生产和经济恢复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民间祈求生子的愿望也更为强烈。 
  据史料载,清入关后,四川地区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趋于稳定。明末清初时的长期战乱导致四川人口急剧减少,于是,清廷在顺治至乾隆年间陆续进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史称“湖广填四川”。这次历时100多年的移民运动,使得四川获得大批劳动力,经济得到恢复。到了清朝中后期,四川经济仅次于江苏、浙江、广东,位居全国第四位,属于经济发达的省份。 
  祈求多子多孙是花钱中常见的题材,尽管重男轻女的思想被当今社会视为一种旧的观念,但此类花钱对于研究古代人口的结构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

川炉花钱.jpg


【编辑:邹艳】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上一篇:三苏祠藏沈为书法立轴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