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巴蜀文化 > 山水人文 > 正文

龙华古镇:因水而生的繁华旧梦

李贵平  《四川省情》2014年第6期  2014-08-10     【字号 打印 关闭

  宜宾龙华古镇位于屏山县屏山镇南37公里处。因有明代所建龙华寺而得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悠久,宋代始建,明、清时已形成古镇规模。是历代四川边防驻军重地,设守备驻兵。镇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丹霞洞石刻及造像,有高约30米的全国第一大立佛,还有安涧清洪桥、禹王宫、龙华寺、都司衙门、分银石、石狮以及保存完好的全本质结构街坊等。在细沙溪两岸有3万多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地处打渔村的丹霞地貌秀丽多姿。

  原味古镇
  四川的很多古旧老镇,正渐渐被千篇一律地打造成“油漆古镇”,而那些依旧保持原味民居特色、并保留原住居民生存状态的古镇,已属凤毛麟角。从这个角度看,宜宾的龙华古镇,应该是非常难得的“遗产”了。
  龙华镇位于宜宾市屏山县,从成都自驾经乐山转道沐川,再沿一条12公里长的河谷,便开到了龙华古镇,行程约三小时。
  在龙华镇,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横跨在小龙溪上的廊桥。这座桥,为清代所建,桥长约四十米,宽约五米,桥梁造型考究。廊顶密密地穿透梁架,梁上悬挂着“虹贯霞蔚”、“清风明月”等匾额。桥墩下,两只石狮子与两只石像,屹立在分水石上,逆水而立在水流中,注视着东去的江水,守护着风雨桥,为龙华人保佑平安。
  那天早晨,天上飘着雨丝,薄雾中,本来就宁静的镇上人更少了。来到河边,将相机搁在河中的石头上,在镜头上加了只中灰滤镜,又插上快门线,用慢速拍摄了几张水过桥墩的风景,图片上,本来湍急的河水此时变得格外柔和,一缕一缕如丝绸般滑顺细腻,这与古镇的悠闲氛围十分暗合。
  镇上不大,建筑顺地形修筑,半小时就能走完古镇的六七条街道,这些青石小街蜿蜒贯穿全镇,古老的穿斗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街上的木结构房屋的屋檐较宽,它是根据龙华多阴雨天气而设置,方便人们在下雨时集市交易,也是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连绵秋雨中,一间间木板老屋,还有那被打湿的石板路泛着亮光。间或,背着背篼、挑着担子的居民远远走来,又慢慢消失。街上,农民三三两两坐在街边卖着农具,以篾编的撮箕、簸箕、背篼和蓑衣为主,也有的妇女和男人坐在一起卖着捆好的烟叶,大家都安安静静,没有半点喧闹。有的农妇,蹲在小龙溪上的石墩上浣衣洗菜,有熟人走过,互相笑着打个招呼。
  古镇中大小院落内的天井,不像传统的四川民居天井,面积不大,但足以满足人们的居家需要,是家人和来客喜爱的室外空间。瓦沿下的雨水细细如丝,给静静的小院增加了几许意境。

  历史在这里没有消失
  据屏山县志记载:龙华镇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十分重要,龙华曾为军事重镇,是彝汉争夺之处。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曾亲率大军从这一带开进凉山(这里离凉山的雷波县、马边县很近),渡金沙江入云南。
  明代朝廷在龙华设驿,为马湖府要冲。清初在龙华设守备(正五品武官),雍正年改为都司(正四品武官),咸丰元年(1851年)在此设平安营,建都司衙门,屯驻军士,修建城墙和城门。至今,古镇尚保留有两座寨门。
  这些不断加强武装力量的举措,将大量来自成都的官兵带至古镇,慢慢成了这个地域的语言主导人群。也许这就是龙华当地口音与周边迥异,听起来有几分成都腔的原因吧。
  在龙华古镇,吃住都很便宜,龙华特色小吃有叶叶粑,玉米粑,麻辣凉粉,当然,地道的屏山老腊肉味道更是不摆了。
  龙华古镇之所以能保留的如此完整,也许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加之这里的居民大都是客家人,其祖上大都是“湖广填四川”来的人,他们大都有保持和传承自己文化的习俗,庆幸历史在这里没有消失。


【编辑:邹艳】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上一篇:品味阆中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