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巴蜀全书》编纂组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巴蜀论坛 > 正文

宋代遂宁人物研究综述

胡传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年 12 月  2016-03-16     【字号 打印 关闭

       

 

       有宋一代,遂州教育发达,人物阜繁,号称“风教重地,文献名邦”。宋代《方舆胜览》载:遂州系当时四川盆地内最重要的干道成渝道上的交通枢纽,为“四达之区,西接成都,东连巴蜀”,号称“剑南大镇”。遂州是宋朝四川除成都、梓州以外的第三大城市,曾管辖渝州(今重庆市),“地重潜藩,节镇素雄于一面;权专会府,甲兵兼总于七州”。宋代遂州产生了许多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理财家和高僧大德。在宋代科举大战中,有400 余遂州学子榜上有名;近 10 人进入《宋史》列传,20 余人进入《遂宁县志》人物传,名垂青史。学术界对他们已有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王灼、重显、赵开、冯楫、道冲、杨甲等人,现将研究情况综述于后。

      

       1王灼研究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宋代遂宁府小溪县(今遂宁市船山区)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一位文学家、词论家、科学家,著述颇丰。学术界对王灼这样一位具有多方面建树的学者,研究甚多。

      

       1.1 王灼作品整理

      

       王灼学识渊博,现存作品有《颐堂先生文集》五卷、《碧鸡漫志》五卷、《颐堂词》一卷、《糖霜谱》一卷、佚文十六篇。整理王灼作品的专著有:胡传淮、刘安遇《王灼集校辑》,巴蜀书社 1996 年出版,是最早对王灼现存作品进行全面搜集、标点、校辑和整理的本子。该书出版后,书评有黄圭《王灼研究的新成果──简评 < 王灼集校辑 >》(《天府新论》1997年 01 期)和易然《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读 < 王灼集校辑 >》(《社会科学研究》1997 年 01 期);岳珍《碧鸡漫志校注》,巴蜀书社 2000 年出版;李孝中、侯柯芳《王灼集》,巴蜀书社 2005 年出版。这些整理书籍的出版,为研究王灼及其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王灼全面研究

      

       有 3 篇硕士学位论文对王灼及其创作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陶丽丽《王灼及其作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肖燕《王灼研究》,河北大学 2010 年硕学位论文;赵引霞《王灼及其文学创作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2013 年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资料丰富,研究全面,考证严谨,对王灼研究贡献巨大。

      

       1.3 王灼生平研究

      

       王灼出身寒微,终身未仕,《宋史》没有为他立传,其生平行迹多不清楚。研究其生平的论文主要有:谢桃坊《王灼事迹考》(《文献》1992 年 01 期),从王灼的籍贯、生卒年、行迹及著述等方面入手,考证其行迹;李孝中、侯柯芳《王灼生平爵里考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 年 02 期),考辨王灼的生年、籍贯及其主要生平事迹,考证出的王灼生卒年、行迹均与谢文不同;胡传淮、刘安遇《王灼事迹补考》(《王灼集校辑》附录部分),质疑谢文中的一些观点,同时提出了新观点;钱建状《王灼生年新证》(《古籍研究》2004 年 01 期),对谢文关于王灼生年的观点提出质疑;岳珍《< 碧鸡漫志 > 作者王灼生卒年补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4 年 01 期),论证王灼生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卒于淳熙八年(1181) 秋以后。《王灼与 < 糖霜谱 >》(刘德仁等著《四川古代科技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年出版),简介了王灼生平和《糖霜谱》的科学价值。

      

       1.4 王灼词学思想研究

      

       王灼是宋代著名词论家,其专著《碧鸡漫志》是我国词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词学理论专著。学术界研究王灼词学思想及其《碧鸡漫志》的论文甚多,如: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 2002 年出版)列专节论述“王灼的词学思想”;方智范、邓乔彬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出版),亦论述了《碧鸡漫志》。单篇论文有:杨荫浏《王灼及其 < 碧鸡漫志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年出版);杨海明《论王灼的词学观点》(《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3 年 01 期);刘扬忠《王灼 < 碧鸡漫志 >》(《宋词研究之路》,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 年出版);段学俭《< 碧鸡漫志 > 在宋代词话中的位置》(《中国韵文学刊》1996 年 02 期);路成文《王灼 < 碧鸡漫志 > 词学思想探析》(《鄂州大学学报》1997 年 04 期);宋迁虎《王灼 < 碧鸡漫志 >》(《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出版);颜翔林《论 < 碧鸡漫志 > 的词学思想》(《文学遗产》2003 年 04 期);谢桃坊《唐宋燕乐歌辞的历史考察―――论 < 碧鸡漫志 > 的主旨及其意义》(《社会科学研究》2002 年 02 期);岳珍《王灼 < 碧鸡漫志 >版本考》(《文献》1999 年 01 期);岳珍《< 碧鸡漫志 >的校改及其价值》(《天府新论》2001 年 06 期);迟乃鹏《谈王灼 < 碧鸡漫志 > 的审美标准―――兼与颜翔林先生商榷》(《西华大学学报》2006 年 02 期);黄世民《王灼 < 碧鸡漫志 > 的诗词乐关系论探微》(《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 01 期);迟乃鹏《王灼 < 碧鸡漫志》“中正”音乐思想探源》(《西华大学学报》2004 年 02 期);李敏《试论王灼 < 碧鸡漫志> 对柳永词的评价》(《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01 期);谢桃坊《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史的考察―――<碧鸡漫志 > 简介》(《古典文学知识》1999 年 06 期);王德埙《< 碧鸡漫志 >──南宋乐曲考古的发轫之作》(《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 年 02期);李扬《论 < 碧鸡漫志 > 的词学批评蕲向》(《克山师专学报》1999 年 02 期);彭东焕、王映珏《< 碧鸡漫志 > ?记》(《蜀学》第六辑);彭东焕、王映珏《<碧鸡漫志 > 续札》(《蜀学》第七辑);李孝中、侯柯芳《传统观念与求实精神―――王灼 < 碧鸡漫志 > 试论》(《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7 年 03 期);郭中华《<碧鸡漫志 > 词学批评的理学痕迹》(《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年 05 期);李莉《< 碧鸡漫志> 史料来源》(《黄河之声》2011 年 20 期);张丹卉、宋娟《王灼 < 碧鸡漫志 > 词体流派论探析》(《大众文艺》2013 年 08 期);刘雄、孙纪文《“别是一家”与“其本一也”―――论李清照、王灼词学观的殊途同归》(《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 年 03 期);曾晓洪《王灼词源主张及哲学基础》(《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年 04 期);张丹卉、宋娟《王灼词派论被忽视原因探析》(《大众文艺》2013 年 08 期);杨保国《论王灼的诗乐观》(《淮北煤师院学报》1994 年 03期);钟琳《论王灼诗歌中的爱国思想》(《文学界》2012 年 06 期);刘石《关于王灼一段话的理解》(《文史知识》1997 年 10 期)。有 4 篇硕士学位论文对王灼词学理论及《碧鸡漫志》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李建强《略论王灼词论批评的内涵与审美理想》,四川师范大学 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姚锋《< 碧鸡漫志 > 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南京艺术学院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丁霞《王灼 < 碧鸡漫志 > 的编撰研究》,西安音乐学院 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张丹卉《王灼 < 碧鸡漫志 > 词学批评理论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1.5 王灼诗文词赋研究

      

       王灼现存诗 176 首、词 21 阙、5 篇、文 16 篇。历代研究者对王灼作品都较重视。宋代袁说友辑《成都文类》选录王灼诗 7 首、文 1 篇;明代杨慎编《全蜀艺文志》收入王灼诗 2 首;清代嘉庆本《四川通志》收入王灼诗 1 首;清代厉鹗《宋诗纪事》收入王灼诗 2 首;清代沈辰垣等编《历代诗余》收王灼词 1阙;清代朱彝尊、汪森辑《词综》收王灼词 2 阙;清代王奕清等编《御定词谱》分析了王灼《恨来迟》(柳暗汀州)的用韵情况。

       当代岳珍《王灼诗文辑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 年 03 期),发现《全宋诗》《全宋文》外王灼诗文 12 篇。胡传淮《王灼咏长江县风物》(胡传淮著《芝溪集》,2003 年出版),专论王灼咏蜀中长江县风物的诗词。胡传淮、成镜深《王灼著述中的遂宁地名考释》(《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年 01期),考证王灼作品中涉及到的遂宁地名古今沿革。学术界对王灼的研究不够均衡,主要用力在《碧鸡漫志》上,对他的科技专著《糖霜谱》、文学创作研究不多,成果较少,且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尚待深入浚阐。

      

       2重显研究

      

       重显(980―1052),宋代遂州(今四川遂宁市)人,俗姓李,字隐之,号长松长老。23 岁出家,一生参禅问道、住持弘法 50 余年,足迹所至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区,因住宁波雪窦寺 29 年,故称“雪窦重显”。重显道行高深,性格俊迈,内外兼修,学识渊博,享誉禅林,号称“云门中兴”,是一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师。重显诗才极高,誉为“雪窦翰林”,元代万松行秀禅师云:“吾宗有雪窦、天童,犹孔门之有游、夏。二师之颂古,犹诗坛之李、杜。”评价之高,无出其右者。

      

       2.1 重显文献文本研究

      

       重显著述丰富,著述有《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祖英集》二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瀑泉集》一卷、《佛果节击录》二卷、《雪窦颂古》八卷、《拈古集》、《雪窦后录》、《碧岩录》十卷、《明觉禅师语录》六卷(编入《大正藏》卷四十七)等。日本安庆三年(1650),京都秋田屋平左卫衙门刊刻有《祖英集》二;日本天保六年(1835)大智院刊刻有《祖英集》二卷。1934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续编》收入重显撰《雪窦四集》。1981 年,《祖英集》收入《禅门逸书初编》第三册,台湾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5 年,重显诗歌 409 首收入《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一期目录编号 341)》收入了《庆元府雪窦明觉大师集(宋刻本)》(共一函五册)。2013 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雪窦重显大师撰《碧岩录》。《碧岩录》是与《坛经》比肩的禅宗第一书,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日本视为国宝,它开茶禅一味、诗禅一味、字禅一味、教禅一味、禅禅一味、儒禅一味之源,九百年来未有人能全解,本书为首次全译精注本。赵德坤主持了四川省教育厅 2012 年人文社科项目 《< 祖英集 > 研究》(项目批准号:12SA146)。李国玲《宋僧著述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年出版),对雪窦著述作了详尽考述。黄绎勋是迄今为止对重显著述考辨最为深细的学者,他的《雪窦重显禅师生平与雪窦七集之考辨》(《台湾大

       学佛学研究》第 14 期)一文,对雪窦七集逐一进行稽考。关于重显颂古,吴言生的研究别开生面。他在《禅宗哲学象征》一书中,先后对重显《颂古百则》几乎全面作品进行分类解读和评析,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日本学者土屋太?称重显为“文字禅大师”。

      

       2.2 重显全面整体研究

      

       学术界对重显大师作整体全面研究的有:瞿勇《雪窦重显禅师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8 年硕士学位论文。该文认为:中国禅宗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重显的颂古在禅林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论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重显的各种文献资料,对他的生平著作、禅法思想、古诗文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一次综合性的考察,明确其在宋代禅宗史乃至佛教史上应有的地位和贡献。论文具有开拓性。赵德坤《雪窦重显研究》,四川大学 2011 年博士学位论文。在此基础上,赵德坤补充博士学位论文,撰成《指月与话禅:雪窦重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年出版。该书是目前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雪窦重显的专著。它有五大亮点:一是第一次对重显的著述作全面考述;二是第一次对重显的交游作全面考察;三是第一次对重显全部著述深入分析;四是第一次深入探讨“云门中兴”这一著名论题;五是对重显的禅学与文学接受以及“雪窦禅”展开尝试性研究。为推进重显研究向纵深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3 重显生平行迹研究

      

       历代典籍对重显大师记载较多,如《禅林僧宝传》《高僧传》《续高僧传》《四库全书》《锦江禅灯》《续传灯录》《佛祖历代通载》《巴蜀禅灯录》《四川通史》《五灯会元》《文献通考》《宋诗纪事》等数十部典籍,俱载有重显生平。其中宋代吕夏卿撰《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载《明觉禅师语录》卷六),是后人研究重显生平不可或缺的原始文献。杜继文、魏道儒编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出版);日本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出版);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黄启江《北宋佛教史论稿》(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7 年出版);日本土屋太?《北宋禅宗思想史及其渊源》(巴蜀书社 2008 年出版);李淼主编《中国禅宗大全》(长春出版社 1991 年出版);张立文、祁润兴著《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等专著,对重显生平均有简介。论文主要有:何兹全《号称云门中兴的雪窦重显》(《中国历代名僧》,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出版);胡传淮《宋代高僧云门宗大师重显》(《芝溪集》,2003 年出版);胡传淮《宋代高僧云门宗大师重显考略》(《空林佛教》2009 年 03 期);李富华《雪窦寺与雪窦重显》(《世界宗教研究》1997 年 01 期)等。

      

       2.4 重显思想禅法研究

      

       雪窦重显是是宋代云门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著名人物,著名禅学家,研究其思想禅法的文章主要有:杨曾文《雪窦重显及其禅法》(《中国禅宗》第一卷,中华书局 2002 年出版)一文认为:重显《颂古百则》不仅是禅法著作,亦属于文学作品,由于收入了《碧岩录》而得到更广泛流传,对中国佛教乃至文学都有不少影响,论述全面。赵德坤《< 祖英集 > 论:游戏翰墨,诗韵禅心》(《中华文化论坛》2014 年 01 期)认为:重显的《祖英集》作为文字禅的代表作,表现出悠悠禅韵和殷殷诗心,具有禅学与诗艺的双重品格。彰显了一代名僧游戏于翰墨之间,高蹈于尘俗之外的精神风貌。无言《雪窦百颂讲座》;赵德坤《千古谁参雪窦禅―――雪窦禅考论》(《中华文化论坛》2012 年 05 期)等,亦有类似的看法。

      

       2.5 重显地位影响研究

      

       在北宋乃至中国佛教禅宗史上,雪窦重显作为一代龙象,地位崇高,影响深远,风靡宋元禅苑,远播海外丛林。探讨其地位的论文有:董群《雪窦重显对禅学的贡献》(《五台山研究》1995 年 04 期)认为:雪窦重显对禅学的贡献有二:一是推动了禅风的改变,即禅风由“不立文字”到“争立文字”的改变;由“直指人心”到“绕路说禅”的改变。二是中兴云门。尤其是前者,使雪窦重显禅师名垂禅史。法缘《雪窦重显禅师及其颂古禅风》(《南闽佛学》第二辑,岳麓书社 2003 年出版)认为:云门宗雪窦重显是宋代文字禅的著名代表人物,在中国禅宗史上有重要地位。黄卓越《经典的设置与消解―――论重显颂古的历史意义及文本策略》(《佛教研究》1995 年) 认为:目前对雪窦重显的评价过低,在禅学史上,重显是根本难以绕过的。

      

       3赵开研究

      

       赵开(1065―1141),字应祥,宋代著名理财家,四川普州安居(今遂宁市安居区)人,其妻为朝议大夫遂宁傅耆之女。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总领四川财赋,深得抗金名将张浚的信赖。赵开长女婿为礼部侍郎孙道夫。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初二日卒,享年 76 岁。生平载《宋史?赵开传》和李焘《赵待制开墓志铭》。

      

       3.1赵开全面研究

      

       学术界对赵开生平及其茶盐酒法进行全面整体研究的,有硕士学位论文 2 篇:宋妙《简析赵开茶法》,四川大学 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该文对赵开的茶法从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内容、意义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是目前研究赵开茶法最详尽的一篇论文。赵欢《赵开茶盐酒法研究》,河北大学 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该文论证赵开是南宋初年在四川主持茶盐酒法变革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位敢想敢干、务实、不惧非议的杰出财臣。赵开茶盐酒法变革在解决国计这个大问题上可谓功不可没,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使国家摆脱困境尽己所能,在四川进行茶盐酒法变革,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轰轰烈烈的岁月。该文史料丰富,分析中肯,是全面研究赵开茶盐酒法的一篇佳作。

      

       3.2 赵开茶盐酒法

      

       赵开茶盐酒法,有不少专论及: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年出版)、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1985 年出版)、邓海波《中国历代赋税思想及其制度》(台湾正中书局 1988 年出版)、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1981 年出版)、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 1990 年出版)、梁庚尧《两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0 年出版)、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出版)、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等专著的有关章节,对赵开茶盐酒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赵开茶盐酒法的单篇论文主要有:杨倩描《赵开酒法述评》(《河北大学学报》1986 年 03 期),是较早对赵开酒法进行分析的文章,介绍了赵开酒法的原因和内容,认为赵开创立了一套新的财政模式,奠定了南宋四川赋税体系的基础。杨师群《也评赵开酒法―――与杨倩描同志商榷》(《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 01 期),对杨先生的论文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作为负责四川财赋和总揽军费大权的赵开,为了应付南宋庞大的军费开支,大变茶酒盐法,以剧增的税收来保证川陕军队和地方日益激增的开支,自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高飞《赵开茶盐酒法变革浅探》(《法制与社会》2008 年 28 期),阐述赵开总领四川地方财计,改革茶盐酒法,增加了财政收入,解决了四川防区高额的军事需求供给。

      

       他对专卖法的改革在南宋初期对四川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胡宁《论赵开总领四川财赋》(《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 03 期),论述赵开是一位出色的理财专家,他在南宋初年总领四川财赋,长达十年之久。在不增加地税和户税的情况下,赵开通过改革茶法、盐法和酒法,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保障了四川防区庞大的军需供给。

      

       4冯楫研究

      

       冯楫(1075―1152),楫,一作?,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遂州蓬溪县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清代乾隆本《蓬溪县志?人物志》载:“仕至敷文阁大学士、左中奉大夫、潼川府路兵马钤辖泸南沿江安抚使、知泸州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文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祀乡贤祠。”绍兴二十二年(1152)六月卒。

      

       4.1冯楫生平研究

      

       元人修《宋史》,仓促而成,在《列传》中遗漏了一些重要人物,冯楫就是其中之一。探讨冯楫生平的文章主要有:胡传淮《宋代名臣冯楫与大足石刻泸州报恩塔》(《芝溪集》,2003 年出版) 一文。该文载:冯楫撰有《时议录》《临安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冯楫官至礼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是宋代一位高级官员和著名佛教居士。曾捐修泸州报恩塔、大足多宝塔和潼南大佛,全国重点文物多宝塔内塑有冯楫造像。《宋诗纪事》录其诗 1 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 10 篇。《四川通志》《五灯会元》《巴蜀文化大典》有传。

      

       4.2 冯楫与佛教研究

      

       冯楫在朝和外出任官都不忘佛教,研究冯楫与佛教活动的论文主要有:赵辉志《冯楫与大足石刻妙高山三教造像考述》(《四川文物》1999 年 01 期);胡昭曦《冯楫与泸州报恩塔》(《四川文物》2004 年02 期);邓灿《大足多宝塔供养人冯大学即冯楫的史料调查》(《华夏考古》2007 年 01 期);李明?《第一个为潼南大佛捐资饰金的人―――冯楫》(2010 年 1月 28 日《中国佛教网》);佚名《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显密文库》);李朝正《冯楫事略与诗文系年》(《蓬溪文史资料精选》,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年出版);赵永康《南宋泸州安抚使冯?事实》(《新浪博客?学生的博客》2002 年 4 月);佚名《张浚与同乡、同年进士的冯?》(《新浪博客》2015 年 2 月)。胡昭曦《大足多宝塔石刻与宋人冯楫》(《中国历史文物》2002 年 01 期)认为: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北山多宝塔内,有两龛造像和 6 件铭文与冯大学、冯某有关。经过考证,冯大学、冯某即冯楫。胡昭曦《冯楫的仕宦生涯和崇佛活动》(《中华文化论坛》2004 年 01 期),对冯楫的仕宦生涯和崇佛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论。

      

       5道冲研究

      

       痴绝道冲(1169―1250),俗姓苟,号痴绝。蜀中长江县(今遂宁市大英县)人,南宋临济宗高僧、禅巨匠。撰有《痴绝和尚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全宋诗》辑其诗一卷。道冲工书法,日本尚珍藏其书法作品一帧

       。

      

       5.1道冲生平研究

      

       高明道《读史杂记―――谈痴绝道冲禅师》(台湾《法光》,2010 年第 248 期),对痴绝道冲有全面介史料性、学术性兼具。胡传淮《宋代临济宗高僧痴绝道冲禅师事略》(《空林佛教》2011 年 02 期、《赤城春秋》,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13 年出版)载:痴绝道冲禅师,武信长江(今四川省大英县)人。科举失意,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落发。光宗绍熙三年(1192)出峡,谒松源岳,闻密庵之道。于云居曹源生处出世,遍历诸老宿逾二十年。净慈肯堂充、华藏遁庵演一见以为法器,知密庵之传必由其复兴。其后潜庵光、一翁如、痴钝颖、掩室开、浙翁琰皆与分座。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由径山入住嘉兴报恩光孝寺。理宗宝庆元年(1225),移住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嘉熙二年(1238),迁雪峰崇圣寺。三年,住庆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领育王。淳?四年(1244),移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九年,至平江府觉城山法华寺开山。同年十月,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

      

       5.2 道冲思想研究

      

       研究道冲禅法思想的文章有:蒋九愚、阎丰《痴绝道冲禅法思想析论》(《池州学院学报》2013 年 02期)认为: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价值旨趣,其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道冲禅师主要继承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摩西来的禅宗公案,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

      

       6杨甲研究

      

       杨甲(约 1110―1184),字嗣清,宋代遂宁人。杨甲有弟兄五人,互为师友,皆以人品孝行著称。乾道二年(1166),杨甲与弟杨辅同时考中进士。杨甲授文林郎,官国子学录,后尝仕于蜀,为嘉陵教授,未得大用,终以坐事罢官,寓居遂宁灵泉山中。杨甲工诗文,著有《棣华馆小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卷 374、《宋百家诗存》和《四库全书》中。杨甲工文章,宋淳熙二年(1175),著名诗人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时,请杨甲撰写有《成都修学记》《成都縻枣堰亭记》两碑文。《宋诗记事》《成都文类》录其诗 7 首,《宋代蜀文辑存》《遂宁县志》录其文 2篇。

      

       6.1杨甲生平研究

      

       胡传淮《宋代诗人六经地图学家杨甲》(《芝溪集》,2003 年出版),简介了杨甲生平,对杨甲的籍贯进行了考辨:杨甲卒后葬于遂宁,其墓人称“杨公墓”。“一在金鱼镇白土坝,一在瑞相寺旁,不知为甲为辅,坟犹巍然,碑碣已不可考,土人但称五杨公墓云。”(载民国本《遂宁县志?茔墓》)。清?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称甲为“昌州(今大足县)人”,清?厉鹗《宋诗纪事》称甲为“射洪人”,均误。《遂宁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修)云:“杨甲,字嗣清,遂宁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其弟杨辅字嗣勋,遂宁人,与甲同科进士,《宋史》有传。”《宋史》卷 397 有《杨辅传》载杨辅为“遂宁人”,官至四川宣抚使、总领四川财赋、兵部尚书;弟杨辅是遂宁人,难道其兄杨甲还能不是遂宁人吗?

      

       6.2 杨甲《六经图》研究

      

       杨甲最大成就是撰《六经图》,该书收入了《钦定四库全书》。《宋史?艺文志》载“:杨甲《六经图》六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经总义类》载:“《六经图》六卷,宋?杨甲撰,毛邦翰补正,载图三百二十二。”其书成于绍兴中(1131―1162),毛邦翰所补完成于乾道年间(1165―1173)。金应春、丘富科所著《中国地图史话年表》载“:1155 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杨甲编著的《六经图》中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刊印的地图。”比德国最早的印刷地图早 300 余年,而且制图水平远在欧洲第一张印刷地图之上。杨甲竭一生之力,钻研经学,将《诗》、《书》、《易》、《周礼》、《仪礼》、《春秋》中有关地理,绘制成图,在地图学中扬名于世界,为中华民族创造一大奇迹。

      

       研究《六经图》的论文有:王敏、徐自强《石刻 <六经图 > 记》(《国家图书馆学刊》1980 年 03 期);汪前进《石刻 < 六经图 > 综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 年 01 期);陈汉初《岭南人文图说之七十二―――< 六经图 > 与郑之侨》(《学术研究》2009 年12 期);杨艳燕《< 六经图考 > 刊刻年代考辨》(《图书馆杂志》2011 年 07 期);吴长庚《六经图碑述考》(《孔子研究》2003 年 02 期)。吴长庚、冯会明《< 六经图 > 碑本书本之流传与演变》(《江西社会科学》2003 年 02 期);刘克明《杨甲 < 六经图 > 中的图学思想及其价值》(《中国图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08 年出版)认为:杨甲撰《六经图》六卷,以简驭繁,以图解经,方便人们对“六经”的掌握,实为杨甲治学的一大创造。有宋一代,以图解《易经》,当以杨甲等编《六经图》为代表。

      

       参考文献:

      

       [1]胡传淮,刘安遇.王灼校辑[M].成都:巴蜀书社,1996.

       [2]赵欢.赵开茶盐酒法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3]赵德坤.指月与话禅:雪窦重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胡传淮(1964-),男,四川蓬溪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编审。研究方向:清诗、巴蜀文化。

      


【编辑:bashu】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分析眉山旅游文化历史――以茶文化为例
上一篇: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早期巴文化探赜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