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学人 > 正文

佘正松

  百度百科  2011-04-21     【字号 打印 关闭

 

佘正松.jpg


        佘正松,男 ,汉族,1947年4月生于四川省阆中市,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党务工作者,曾任中共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四川省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党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四川省政协委员,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四川省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西华师大教授 原党委书记、校长

学习简历
  1972年——1975 年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78年——1981年 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萧涤非、董治安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3年9—12月,在四川省委第二党校校级班学习并获结业证书;
  2003年——2005年 四川大学在职学习 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5年4—5月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四川省高等教育管理与创新培训班”赴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并获结业证书;

工作简历
  1965 年12月—1971年11月服役于西藏军区政治部;
  1992 年12月晋升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1年11月—1994年8月历任四川师范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1994年8月—1997年12月任四川师范学院院长;
  1997年12月—2003年4月任四川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2003年4月—2006年9月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2006年9月—2008年12月 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教学科研成果
  先后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边塞诗研究》等主干课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边塞诗研究。先后在《文学遗产》、《文史哲》、《文献》、《文史》、《戏曲艺术》等权威核心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独著、合著专著10部。

主要代表论著:
  《九曲之战与高适诗歌的爱国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1981年第1期);
  《辩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1984年中华书局《文史》第十九辑);
  《哥舒翰河西诸役刍议》(《天府新论》1986年第2期);
  《论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和陈子昂的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陈子昂研究论集》(一)1989年12月版);
  《‘诗经’的接受与影响》(专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
  《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中国社科院《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及其价值》(《文献》2008年第1期);
  《高适评传》(萧涤非、佘正松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研究》(专著,巴蜀书社1992年版)
  在中国边塞诗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论文《九曲之战与高适诗歌的爱国主义》、专著《高适研究》等被学术界认为“有突出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先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2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齐鲁书社1983年10月版)、《建国以来古代文学问题讨论举要》(卢兴基主编,齐鲁书社1987年4月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卷,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人大复印资料等十余种报刊杂志转摘介绍,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几乎后来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或研究综述中有关高适研究的问题大多采用其中观点。其他如《论盛唐边塞诗的雄浑美》、《李益生平及诗歌研究辨正》等也都通过转载和转引,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佘正松教授科研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学管理与研究,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研究生》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除了有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省政府的表彰。

其主要论著有:
  《多功能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四川师范学院》1996年第3期);
  《论高等学校分层次办学的政策取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年第5期);
  《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德才兼备原则》(《中国研究生》2004年12月);
  《主动服务西部 积极改革教师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22期);
  《高等教育品牌经营的战略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光明日报》2005年 9月21日第6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面向21世纪的高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改革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8月第1版)。
  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项,主要有《中国边塞诗史》获2006年11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6FZW001);《新编全唐五代文》为国家重点项目;《<蜀中广记>整理》为国家高校古委会项目;《中国古代军旅文学研究》为四川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为200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资助项目等。

主要荣誉和学术兼职
  《高适研究》(专著,巴蜀书社1992年版),1994年12月获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多功能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1997年10月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面向21世纪的高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改革研究》(四川省教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2001年3月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12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扩招后高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97年6月至今先后被选为四川省社科联常务理事。
  1997年 被聘为四川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审组组长;1998年10月 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9年 被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单位授予1996-1999年四川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1年 被四川省评为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优秀党政干部。
  2002年 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1999年6月,被中共南充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1999年、2003年先后被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单位授予1996—1999年度、2000—2003年度四川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1年被四川省评为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优秀党政干部;
  2005年被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年,被省教科文卫工会评为“职工之友”,被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个人”。

领导贡献
  佘正松担任四川师范学院主要领导后,率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于1998年在四川省高校中率先征土地、建新区,开始波澜壮阔的二次创业;四川师院在其领导下,教学条件极大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并于2003年成功升格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其本人不仅在该校的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也为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
 


【编辑:舒星】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沈伯俊
上一篇:李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