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四川状元杨慎谪戍云南三十五年,著作涉猎经、史、子、集,多达四百种,为古音学先驱之一。小学著述主要以音韵著作为主,并兼及文字、训诂,这些著作或详或略地记录了明时云南方音的特点,揭示了普通话音系形成的初始状态,继承先贤,开启后学,系统的整理研究这批文献,对进一步丰富近代汉语的研究材料,更好地认识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规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杨慎;云南语言文献;小学;音韵学;古音学
一
云南历史上只出过袁嘉谷一位“状元”(经济特科一等一名),但史中还常见一位非云南籍的状元公的盛名——杨慎。他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①因被引作《三国演义》开场词而名扬四海。杨慎毕生精力和才华都是在云南展现的,其一生与云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明四川新都人。正德间殿试第一(年二十四),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为翰林学士(正五品)。因“议大礼”事件遭停官俸、被廷杖而下狱,最终被罢官并充军云南永昌卫,自此开始他谪戍云南艰难而漫长的生涯。杨慎天禀倔强,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放弃,朝廷也始终不准赦还。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七十二岁的升庵已感不久人世,要求返回四川新都葬于家乡,几经周折,嘉靖方勉强允准。重病中的升庵由人用滑竿抬着,刚离开保山过了兰津渡,便奄奄一息,最终病殁于佛寺(在永平县杉阳镇),后由升庵次子宁仁扶柩归葬新都。
升庵在云南三十五年,遍游云南,并融入了云南。在云南山水文化、人文精华的滋润中,写出了许多佳诗妙文,有的还成了千古绝唱。他的著作涉猎经、史、子、集,多达四百种,然而多数已散佚,仅传世百余种,有《升庵集》八十一卷,记诵之博,著述之丰,推为明世第一。杨慎在“戴罪”中成了云南的多产作家。明代诸葛元声曾评述:“开滇以来,弘正(弘治)前文物尚未盛,盖民故夷蛮,军皆戍武,风教卒未洽也。逮嘉靖初黔国沐文楼敦尚儒雅,而用修以一代名儒淹迹兹土,滇人士闻风兴起。如李中溪元阳、高阳川崶、张南禺含英华并起,几埒中土。”+②杨升庵对于兴起云南文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得云南文化几近中原文化。杨慎的一生:生于蜀,祸于京,成于滇。
二
升庵是文学家,更是音韵学家,他是明代两大古音学家之一+③。其小学著述大致有:《奇字韵》、《古音骈字》、《古音复字》、《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余录》、《古音余》、《古音附录》、《五音拾遗》、《韵林原训》、《经字难字》、《六书索隐》、《石鼓文音释》、《俗言》、《古韵》、《字音韵》、《说文先训》、《六书博证》、《六书练证》、《六书探赜》、《篆韵索隐》、《分隶同构》、《杂字韵宝》、《俗言解字》、《韵藻》、《杂字韵宝》等。现就常见几部作简要考识:
1.《奇字韵》五卷
“是编标字体之稍异者,类以四声,故曰奇字。考六书以《说文》所载小篆为正,若卫宏、扬雄所学则别有古文奇字,以非六书偏旁所可推也。此书以奇字标名,而若《说文》引经:‘丰其屋’,丰作寷。……虽与今经文异,而皆有六书偏旁可求,则正体而非奇字。且此类甚多,不胜载。”+④《四库简目》亦认为:“择字体稍异者,类以四声,于周秦遗文,十已得其三四,惟扬雄、刘歆所云奇字,乃古文大篆籀书之类,不可以今文偏旁求之,慎取以名今文,殊假借也。”是书收录当时不常见而古书上用过的字,按106韵编排,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意义难明的,则先释义;音不明的,反切注音。但较大部分内容是辨明异体。异体字下先以常用字注明,而后明其出处。也有少部分是正字的。目的是为了存古字,为时人识字提供方便。
2.《古音骈字》、《古音复字》各五卷
《古音骈字》五卷。杨慎认为古人字少而韵宽,故古人临文用字,往往假借。就取经史子集中古字通用者,以官韵分之:卷一收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卷二收一先、二萧、三爻、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卷三收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虞、八霁、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舸、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拯、二十六厚、二十七寝、二十八感、二十九琰、三十豏;卷四收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豓、三十陷;卷五收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等韵字,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各注引用书名标于其下。由字体之通,求字音之通,对于秦汉以前的古音,颇有考证。
《古音复字》五卷。复字即叠字,今称叠音词。此书收辑经史子集中叠字,亦按官韵编排,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每对叠字下均举例句,有的并用反切或直音法注音,或加以释义。
3.《古音略例》一卷
是书取《易》、《诗》、《礼记》、《楚辞》、老、庄、荀、管诸子有韵之词,标为略例。若《易》例,‘日昃之离’,‘离’音‘罗’,与歌嗟为韵;‘三岁不觌’,‘觌’音徒谷切,与木谷为韵;‘并受其福’,‘福’音‘偪’,与食汲为韵;‘吾与尔靡’之‘靡’,音‘磨’,与和为韵,颇与古音相和。”+⑤此书取《易》、《诗》、《礼记》、《庄子》、《荀子》、《管子》、《楚辞》等书中古今读音不同的押韵字185个,标注古音反切。虽“不及后来顾炎武、江永诸书本末融贯,然明白陈第以前,谈古音者如梦语,慎能摹索得其崖略,抑亦可贵矣。+⑥
4.《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共六卷
《转注古音略》五卷。成书于嘉靖十一年(1532)。《四库提要》称:“大旨谓《毛诗》、《楚辞》有叶韵,其实不越保氏转注之法。《易经》疏云:贲有七音,始发其例。宋吴才老作韵补,始有成编。学者知叶韵自叶韵,转注自转注,是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考叶韵之说始于沉重《毛诗音义》(见《经典释文》)。后颜师古注《汉书》,李善注《文选》,并袭用之。后人之称叶韵,自此而误。然与六书之转注则渺不相涉。慎书仍用叶韵之说,而移易其名于转注,是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也。如四江之‘釭’字,《说文》云:从金工声。‘窻’字,《说文》云:从穴悤声。则‘釭’读工,‘窻’读悤,皆其本音,无所谓转,亦安所用其注乎。姑即就慎书论之。”杨慎认为《毛诗》、《楚辞》等先秦古籍反映的古韵,有一定标准,称之为“一字数音必辗转注释”的“转注”,也就是“叶韵”。于是仿宋吴棫《韵补》之例,补缺刊谬,以今韵分部,以古音相协的字注于其下。取例详于经典,略于文集,详于周秦两汉而略于晋以下。书中隶字不甚精密,错误不少。《四库简目》评说:“六书之转注,许慎具有明文,慎乃以叶音当之,不考殊甚。然其书亦有足供考证者,故顾炎武作《唐韵正》,犹有取焉。”“转注”本为古代造字方法“六书”之一,杨慎混同于古音,又不能彻底澄清叶韵说的错误。但书中引证搜辑古书十分详备,所论古音得失参半,对清代古音学者起到启蒙作用。
《古音后语》一卷。此书杂录前人有关音韵之说,间有己意。
5.《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余》各五卷,《古音附录》一卷
这四本书虽各为卷帙,实本一书,只因陆续成书,随岀随刊刻问世,所以各标书名。这五部书都模仿吴棫《韵补》的体例,以今韵分部,以古音之相协者分属之。
《古音丛目》五卷,书成于嘉靖十四年(1535)。杨慎认为宋吴棫《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三书,有的字有问题应当阙疑,有的有错误应当删除,于是就合此三书,阙疑勘误,加上《转注古音略》的主要内容,考证古音,详引古籍韵例,写成一书,收4500余字。
《古音猎要》五卷,书成于嘉靖十四年(1535)。此书录古赋、颂、铭韵文1000余字,和《古音丛目》互为补充。
《古音余》五卷,一如《古音丛目》、《古音猎要》体例,从《诗》、《易》、《楚辞》等古籍中取字引例,阙疑勘误,考证古音《四库提要》称:“观其《古音猎要》,‘东冬’二韵共标‘鞠、朋、众、务、调、梦、窗、诵、双、明、萌、用、江’十三字,与《古音丛目》‘东冬’二韵所标者全复,与《古音余》‘东冬’二韵所标亦复五字。是即随所记忆,触手成编,参差互岀,未归画一之明证矣。”
《古音附录》一卷。此书集古籍中假借、异体、正俗、古今异读、音变之字,用直音法(间用反切)为其注音,既引例加以说明,也以此明其出处。此书不像《古音丛目》等书那样按韵编排,而是随意而为,无章法可循。
6.《五音拾遗》五卷,与《古音余》合订一册
卷内题:“孙宗吾编辑”。前有宗吾序:“先太史字学之书,已有《转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录杂字》、《韵宝》诸书矣,乃复有《五音拾遗》焉。其引事必奇与奥,其证字必本之史籀秦汉。采蚌多明月,剖石皆璠玙,不少遗弃,悉在囊载。……宗吾袭藏已久,暇日因取而检之,正音与转音杂见,如亮之在七阳,如翁之在一董是也。中有字同于前诸书,而注则详于此者……。仰计先公考索有据,吾小子又何敢妄为移置去留,复有书法各异,而义则同者,以上四者咸并存之,总期无遗乎先氏之纂辑云尔。万历乙巳暮春孙宗吾谨书。”
7.《韵林原训》五卷
程启充《升庵诗话序》云:“升庵戍南荒,十有八年,所著有《丹铅余录》、《丹铅续录》、《韵林原训》、《蜀秇文志》、《六书索隐》、《古音略》、《皇明诗钞》、《南中稿》诸集。”末署嘉靖辛丑,则《韵林》成于嘉靖二十年前,且已刊行。《艺林学山》卷八“韵林原训”条云:“是编凡五卷,《艺苑巵言》不录,余尝疑为赝书,阅《丹铅录序》始信之。用修饶字学,所纂《转注古音》等六种,余悉有之。”“胡应麟因王世贞书及梁佐序文所列慎着,中无是目,即疑其伪,似亦太过。世贞虽不录,而焦竑编目固有之,何宇度目又见其已刻。况启充与慎至交,言必可信,而张纪《金石古文序》已举是编,彰彰可考。”+⑦
8.《六书索隐》五卷
此书取《说文》所遗,汇萃成编。自序题:“以古文籀书为主,若小篆则旧籍已着,予得而略云云。盖专为古文篆字之学者。”
9.《石鼓文音释》三卷附录一卷
此书前有正德辛巳杨慎自序,称东阳尝语慎,及见东坡之本,篆籀特全,将为手书上石,未竟而卒。杨慎因以东阳旧本录而藏之。《金石古文》亦言升庵得唐人拓本,凡七百二字,乃其全文。此书第一卷为石鼓文,第二卷为音释,第三卷为今文,附录则录自唐韦应物至明李东阳所作石鼓诗,凡五篇。
10.《俗言》一卷
是书考订俗语,又记录各音所载方言,注明各词出处。浙江采进遗书目录云:“未详撰人,李调元以焦竑所刻《升庵外集》,有《俗言》,与此本相同,定为慎撰。”书中簏簌条,有薛君采语予云,君采名蕙,正德甲戌进士,官郎中,尝与慎论诗有合,亦以议大议罢归。是书之为慎撰,亦一证也。+⑧
11.《韵经》五卷,(梁)沈约撰,(宋)夏竦集古,(明)杨慎转注
是书前有郭正域自序,认为近体诗惟以沈韵为宗,今所传韵非沈韵,是唐礼部韵,所以唐诗以之为宗。自序题:“沈韵上平有九咍十八痕,下平有二十二凡。上有十六混、十九 。去有八祭十代十七 。入有十六昔。而今韵无之。其凡例又称家藏有四声韵及约故本。”
12.《经子难字》二卷
万历《升庵杂著》本二卷,上卷为读诸经义疏所记,凡《易》、《诗》、《书》、三《传》、三《礼》、《尔雅》十书。下卷为读诸子所记,凡《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法言》、《中说》、《管子》、《十洲记》、《战国策》、《太玄经》、《逸周书》、《楚词》、《文选》十三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类存目云:“或摘其字音,或摘其文句,绝无异闻。盖随手杂录之文,本非著书。其孙宗吾过珍手泽,编辑成帙,而王尚修序刻之,均失慎本意也。”王尚修在此书中序谓:慎孙宗吾,收其逸编以传,“或借喻乎方言,或援引于别录,罔弗朗然冰释,皎若日临。不特昭其切叶,且兼撷乃英华者矣。”
以上凡十二种,主要以音韵著作为主,并兼及文字、训诂,可以看出明代云南地方文献中的语言文献成绩斐然,这些著作或详或略地记录了明时云南方音的特点,揭示了普通话音系形成的初始状态,继承先贤,开启后学,系统的整理研究这批文献,对进一步丰富近代汉语的研究材料,更好地认识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规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清初毛宗岗移于《三国演义》卷首。
② (明)诸葛元声:《滇史》[M],卷十二。
③另一明古音学家: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古音研究著作。
④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商务印书馆,1933年,经部•小学类。
⑤(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商务印书馆,1933年,经部•小学类。
⑥(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经部•小学类
⑦王文才:《杨慎学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10页
⑧王云五:《续修四库全书提要》[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经部•小学类
[参考文献]
[1](明)杨慎:《升庵外集》,清道光甲辰(1844)影明版重刻本二十八册。
[2](明)杨慎:《升庵全集》,清乾隆乙卯(1795)年养拙山房重刻本二十六册。
[3](明)杨慎:《艺林伐山》二十卷,明万历癸酉(1573)刻本,三册。
[4] 王云五:《续修四库全书提要》[M],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2年
[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商务印书馆,1933年,
[6] 王文才:《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