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巴蜀名贤 > 近现代 > 正文

叶伯和

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党史研究室整理    2011-04-14     【字号 打印 关闭

 

  叶伯和,原名式倡,后更名为式昌、式和,字伯和。金牛区金牛乡雍家渡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7月24日。幼颖慧,3岁时,母亲便教他背诵诗文,5岁随父亲学习经史,13岁应童子试,名列榜首,被誉为"神童"。中秀才后,考入四川省城学堂(现四川大学)。16岁与廖士琼结婚。次年,随父偕二弟仲甫东渡日本。初,就读于日本东京政法大学预科;翌年,因酷爱音乐,转学东京音乐学院,习西洋音乐。在该院,与近代音乐家、作曲家萧友梅、李叔訚相友善,并受他们的影响,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从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活动,时年19岁。

  叶伯和喜爱文学,擅长诗歌。初期写旧体诗,到日本后,涉猎西方诗作,深受爱伦堡、歌德、泰戈尔的影响,转而从事新诗创作,开我国白话诗的先河(其时在胡适之提倡写白话诗之前)。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叶伯和应四川省大汉军政府之请,参加四川军政府并主持财务工作。军政府首要曾以8万元"军券"赠他,而他生性耿介,非义之财不取,着仆人将全部"军券"送还大汉军政府。民国1年(1912年),四川省大汉军政府与重庆军政府合并,叶伯和无意从政,辞去军政府职务。

  民国3年,叶伯和出资在成都市祠堂街关帝庙内创办培训京剧青年演员的"科社",并设"剧部"供学员公开演出。因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名字均有一"和"字,故民间习称该"科社"为"和字班"。当时,成都社会风气很闭塞,妇女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不容许入剧场观看演出。叶伯和素来主张男女平等,曾呈请当局开禁,允许妇女自由购票进入剧场观看演出。"剧场"公开演出时他率先允许妇女购票入场,从此,成都妇女获得了购票入场观看演出的自由权利。

叶伯和诗歌集

  民国4年,叶伯和应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聘请,担任该院音乐科主任,从此,开始音乐教学生涯。是他第一个将西方音乐、乐器、乐理以及五线谱引入四川,并通过他的学生传布于祖国大西南。历时8年写成《中国音乐史》,其上卷于民国11年10月由成都昌福公司出版发行,上海《益世报》于同年11月至民国12年1月全文连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下卷于民国18年由《新四川日报副刊》发表。他的学生陶亮生誉他为"新音乐在四川以至西南的启蒙者与奠基人。"他在高师任教的同时兼任成都县中、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益州女子学堂、高师附中、岷江大学等校的音乐课,并为以上各校谱写了校歌。

  民国11年11月,在高师校长吴玉章的支持下,叶伯和与陈虞裳等创立了四川第一个文学研究团体--草堂文学研究会,主编会刊《草堂》,一年出刊4期,发表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文。民国13年,高师校长吴玉章去职他就,叶伯和也辞去高师教职,应成都市通俗教育馆馆长卢作孚邀请,担任该馆音乐部主任,积极从事音乐普及工作。民国16年,他联合在蓉的音乐界知名人士和古琴演奏家喻绍泽兄弟,举办纪念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逝世百年音乐会,给成都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叶伯和关心人民疾苦,民国12年成都平原遭受罕见水灾,他及时组织乐社开展义演活动,将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灾民。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民国27年组织乐社演出为"献机"运动筹集购买飞机的资金。他对中共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寄予很大的希望。他说:"我看未来的希望在共产党,……我说中国不会亡,有共产党顶着。"民国29年,他大力支持孙效实去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

  民国28年,叶伯和随家人由市区迁回雍家渡乡下故居,时逢成都县立女子中学疏散到该地,他的妻子与长女都在该校执教,他常到校协助她们指导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

  民国29年,与他感情甚笃的妻子廖氏病故,给他精神上造成巨大伤痛。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腐败日甚,他精神上极为痛苦,无力解脱,遂于当年11月6日投井自尽,时年57岁。

 


【编辑:舒星】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刘雪庵
上一篇:王光祈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