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巴蜀全书》编纂组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首页 | 巴蜀全书 | 蜀学春秋 | 巴蜀文库 | 巴蜀资讯 | 巴蜀论坛 | 国学纵览 | 巴蜀文化 | 巴蜀名贤 | 当代学人 | 研究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 > 巴蜀资讯 > 文化动态 > 正文

2018孔学堂春季论辩大会举行 专家共论地域学术特点及学术精神

  孔学堂  2018-05-07     【字号 打印 关闭

  4月30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及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2018孔学堂春季论辩大会在孔学堂举行。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及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刘学智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域学术论辩”为主题展开论辩,分别就浙学、关学、蜀学、黔学及湘学等地域学术的特点和学术精神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会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主持。

2018孔学堂春季论辩大会举行

  吴光:浙学具有三大内涵 强调“工商皆本”精神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光率先发言,他先就地域学术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浙学三内涵和浙学精神概念。他强调,浙学具有三大内涵,即大浙学、中浙学和小浙学。并将浙学精神概括为“实事疾妄、崇义养利、知行合一、经世应务”等,他认为,浙学精神与浙江精神不同,“浙江精神强调经世致用的创业精神,具有政治性,而浙学精神具有学术性,强调‘工商皆本’。”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光

  刘学智:地域学术概念相对 关学是理学地域性流派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学智就地域学术与地域文化概念及关学进行论述,他认为,地域学术的概念是相对的,“有些地方有地域文化,但不一定形成相对有影响的地域学术,地域学术也不一定与地域文化相对应,如关学就难以与广义的陕西地域文化相对应。”刘学智介绍,关学不是一般的“关中之学”,而是指宋代后的“关中理学”,是理学重要的地域性流派之一,“躬行礼教,笃实践履,经世致用,崇真务实,崇尚气节”是关学的宗风,而“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四为”等,则是关学的思维特征和最核心的文化精神。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学智

  张新民:黔学多元性突出 儒家文化融入贵州“巫文化”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新民就地域学术史进行梳理,指出,周代和汉朝的采风文化造就了最初的地域学术。他介绍,贵州地域学术——黔学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贵州属多民族地区,黔学多元性较为突出。“广义的黔学是清水江文化,儒家文化与贵州当地的‘巫文化’的融合。”他认为,“平静、沉稳、坚毅、好学”是贵州黔学精神的特征。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新民

  朱汉民:湘学是义理之学与经济之学的统一

  湘学研究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汉民认为,湘学研究讲究学统,“中国人有地方情结,对自己的地方学术皆充满感情”;而湘学的传承则基于书院、祠堂,他表示,宋代以后书院、祠堂兴起,学子均需拜祠堂,湘学就是通过办书院、建祠堂的方式来传承。在朱汉民看来,湘学是义理之学与经济之学的统一,湘学具有“道莫盛于趋时”、“成就人材,传道济民”等特点。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汉民

  舒大刚:蜀学具有包容性 儒道共融 玄而不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舒大刚梳理了蜀学文化脉络,指出,汉代文翁开办石室学宫,传授七经和法律;东汉高公重建周公礼殿,首创届学合一之制;孟蜀刻“石室十三经”,定型儒家经典体系。蜀学曾因其保留古风古韵的传统而自成一派。提倡“道德仁义礼”,实现儒道共融、形上形下一体、务虚和务实合一。而南宋以后,蜀学吸收包容众多学术流派思想,实现了蜀洛汇同、蜀学再兴。舒大刚认为,“诸学并重,集杂为醇”、“尊道贵德,玄而不虚”是蜀学的特点。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舒大刚

  “听到张新民教授介绍黔学,我对贵州多元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这场论辩大会受益匪浅。”听众吴雨莎告诉记者。

现场观众认真做笔记

  地域学术是中华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浙学研究,关学研究,黔学研究还是蜀学研究,均是整个中华学术的重要概念、重要命题、重要学派、重要成果。不仅是弘扬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文化建设活动,规划和指导未来文化发展蓝图,增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


【编辑:bashu】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上一篇:纪念扬雄诞辰2070周年暨四川省扬雄研究会第一届学术会议在成都市郫都区举行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