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了关学、洛学、湘学、蜀学等具有地域特色的 学术传统。近年来,蜀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日益形成体系。记者近日就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 展方向采访了相关学者。
近年来,蜀学在基础性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陆续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2015 年是蜀学 研究进展较大的一年,《廖平全集》《蒙文通全集》相继出版,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四 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向记者透露,另一项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 蜀文化通史》将于 2016 年底前陆续出版,全书共 22 卷,约 1000 万字。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四 川学界正在组织推进“巴蜀大家学述系列”等丛书的工作,介绍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任乃 强、缪钺等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体系,该丛书也将在近年陆续出版。
学者认为,研究各地域学术传统,尤其要注意打开学术视野,不能画地为牢、自说自话。记 者了解到,近年来,蜀学与其他区域性学术传统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由湖南、四川两地学界组 织的“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交流高端论坛”已引起学界关注,议题逐渐深入,在湖湘文化与巴蜀 文化的切磋砥砺中,推动着湘学和蜀学研究的深入。学者表示,湘学和蜀学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和 清末有很深入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在近现代又都曾产生一些影响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学者,对湘 学和蜀学展开融合贯通的跨地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蜀学是蜀学发展历程中的三大学术高潮之一,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四川大学教授胡昭 曦对宋代蜀学转型展开新思考,提出了“节点”的概念。他认为,宋代蜀学转型有三大“节点”, 分别为二程洛学传蜀、张栻南轩之学返蜀、朱熹闽学传蜀,经历濂洛之学到湖湘学再到程朱理学 的发展,又有魏了翁的集大成,使宋代蜀学定型为以程朱理学为主。
关于当前蜀学研究存在的不足,谭继和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体思维、规律性思维缺乏, 对蜀学的发展轨迹、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还很欠缺;二是蜀学的内核是学术层面,而它表现出 来的音乐、美术、书法等也应该是蜀学研究的范围,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技”的 层面,“学”的层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今后蜀学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主要应从以上两方 面着手。